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古今中外領導人物—甘地的智慧與風範(上)


甘地的領導思想研究


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最終可以獲得英國的讓步,並獲得人民封為「聖雄」的封號,絕非只是單純的消極不合作行為就能達成,相反的,在不合作的背後,隱含有更深入的積極面意義,以至於甘地的不合作運動可以持續做為其對抗英國霸權的終極武器。因此,究竟這個不合作運動的精神,隱含了哪些重要的領導思想?這個領導思想又是奠基在甚麼樣的學理基礎?這些都值得進一步去探究與省思,而透過相關理論的詮釋來分析不合作運動的行為,並從中獲得組織領導經驗上的啟發,對於甘地的領導哲學,才能有更深入的見解,並從中窺見甘地這一偉大人物的不同面貌。是故以下分別綜合社會學的衝突理論、社會實踐論來探究這個不合作運動的思想本質性與啟發性。

古今中外領導人物—甘地的智慧與風範(下)

甘地的生平與重大歷史事蹟

西元1867102日,穆漢達甘地Mohandas Gandhi,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波爾本德爾印度教家庭,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當地拉甲可(Rajkot)自治區的土邦首相;母親,Putlibai,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甘地全家族信奉印度教,屬於第三種姓吠舍。家族曾世代經商,祖父、父、叔先後擔任過土邦及波班達邦王公的首相,在卡提亞華享譽一方。

甘地13歲娶10歲的卡司杜巴(Kasturba)為妻。他們有4個孩子,全是男孩。16歲時,甘地經歷了人生的重大轉折。當年,他的父親臥病不起,妻子有了身孕,孝順的甘地每天陪伴照顧到晚上。有一晚,叔叔接替他,他卻直奔房間與妻子溫存,直到佣人敲響了房門並告之父親去世的消息,甘地無地自容,留下他終生難以洗刷和忘懷的污點。

1888
,甘地19歲,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在倫敦期間,他恪守著離開印度時母親對他的教誨:不吃葷和不酗酒,並且成為了一個素食主義者。這可以認為是他有意識選擇非暴力的第一步。他參加了素食社團,並且當選執行委員會委員,還成立了一個地方分會,這給了他組織和運行社團很有價值的經驗。回國後,他取得了英帝國的律師資格,在孟買擔任律師工作,但是因其個性較為溫和,第一份質詢工作便因怯於辯論而臨陣脫逃,因此,在律師的工作表現上沒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