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看戲




好久沒有進戲院看戲了,特別是進電影院看戲,更難得的是看睽違已久的相聲瓦舍!趁歲末年終,和老婆一起來放鬆心情,欣賞「拆黃鶴樓」,用開心的心迎接更美好的一年喔!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讓愛傳出去

為了響應聖誕節的贈書活動,我前天立馬寄出去一本,沒想到今天馬上就收到回饋了,善意的流動真的是神速無比啊!恩恩知道這是自己的新書後,立刻迫不及待的開始翻閱,口中還念念有辭的像一回事呢!感謝贈書的人,願意讓這份善念繼續流動,也祝福你們小朋友平安長大,闔家幸福喔!



#有捨才有得
#期待第二本的到來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守護


非常感謝所有夥伴的付出,大家一起齊心成就了這次的營隊!更特別感謝今晚蒞臨的家長們(包括兩校校長),親自出席宣誓典禮,期盼今年所有入團的新夥伴們,都能好好珍惜這塊園地,讓小小的童軍光芒,永遠照亮你的心!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入團宣誓布章


為了周末的入團宣誓一日營,讓童軍團學生自己設計布章,今天拿到成品,真的很有質感呢!

#全國大露營的交換禮物
#未來每年合辦宣誓營的傳承紀念

自我挑戰

歷經了25個小時的接力,終於完成了生平第一次的沉浸式英語特色學校試辦計畫,這是我首次嘗試英語融入綜合活動課程設計的挑戰,既要保留綜合特色,又要能夠適切的融入英語教學策略,以俾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難度不可謂不大。
                                 
更難得是要在我本週緊鑼密鼓進行童軍團入團宣誓營之前,火速趕出這篇計畫,實在是苦了我的腦和肝,但是,也是有很棒的收穫,因為再撰寫的過程中,幾乎是把學校的綜合活動課程做一個總體檢,也讓我多了更多沉浸式教學的了解,這也算得上是自發學習的樂趣吧!
總之,全文43頁,共30535個字,這些數字,是我個人挑戰的里程碑,期待這些文字能順利過關,下學年開始落實,讓本校真的有機會展開紮實的跨領域共備討論,建構出有溫度且有效果的課程設計!


無論這份計畫是否有過,我已無愧於心,也會全力以赴來推動看看,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值此深夜的12點,我給自己掌聲鼓勵!也給未來的課程新藍圖打氣加油!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南大有感「結」


今天南大的課很有感「結」!

一開始學生的暖身活動帶「解手結」,讓我既驚喜又意外,因為這剛好和今天要分享的「To be or knot to be 」的繩索觀察活動有異曲同工之妙,前者要整個人撩下去,後者則是只能看不能動手,但目的都是在設法解開纏繞在一起的「結」!


在解手結時,每個人都不會是局外人,無論你所在位置為何,你的手只能緊緊握住夥伴的另一隻手,然後移動,調整,修正,溝通,思考,行動,如此這般,不斷重複,這個過程像極了我們想要推動的課綱藍圖,每一個人自發地行動,過程中不斷與人互動,最後的目標,是成就那個共好的圓,讓每一個在圈圈中的人,都能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
                                             

而「To be or knot to be 」的繩結觀察,則是只能用眼睛,找出串起其他三條繩子的主繩,這考驗每個人觀察的視野和角度,更考驗團隊是否能夠做出正確的共識!而這個遊戲最大的考驗就是「做決定」,要決定那一條是主繩,牽涉到很多的判斷,就像要決定自己未來的生涯方向一樣的困難,特別是對於這群師培生,感受應是格外深刻。或許自己心中早已有想法,但卻時常受他人影響而更改心中的答案,也或許自己經過了充分的討論與判斷後,結果卻是錯誤的,這些內在的自我對話,都是在「做決定」的過程中時常會面對的處境!
                                   

但無論是「解手結」,還是「找繩結」,都是要能在一片看似混沌未明的狀態中,抽絲剝繭,找出具體有效的因應之道,並試著聆聽他人的想法,努力尋求共識,然後繼續向前進,這樣的價值正是我今天想要傳達給學生的,要取得正式教師的路途很漫長也會像這一團混亂的繩子一樣,看似沒有規則,沒有方向,也會讓你時常感到困惑迷惘,但別忘了,仍要仔細觀察,關關難結關關解,人生不也是如此嗎?!


                                 

希望今天參與的同學,都能從今天的活動中,意識到並看到自己目前的結,好好的觀察他,感受他,分析他,並嘗試做出自己最棒的決定,相信只要你用心,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走繩推廣

帶走繩回家,原本想讓自己的家人體驗看看,沒想到碰到公園有人辦活動,吸引了一堆小朋友來嚐鮮,家人也樂得當起了工作人員,媽媽負責攝影,爸爸協助安全,我和弟弟順勢擔任引導員,看到一群孩子的熱情和勇於挑戰的毅力,家裡的三位小帥哥也玩的不亦樂乎,不但可以很快拉近陌生人的距離,更能促進親子互動,真的覺得走繩是一個很棒的活動啊!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轉型?轉刑!

若轉型的手段就是要耗費巨額民脂民膏來更名,那也要把所有日治時代的遺跡和名稱全部修正,畢竟當時很多台灣人被日本人迫害的也絕非少數,再更遠一點來說,台灣的歷史本就充滿各種不同的殖民遺跡,荷蘭統治時期就沒有燒殺擄掠?那些我們現在到處看到的老街巴洛克式建築,不也是殖民文化的殘留?那既然如此,照你轉型正義的破壞式創新的思維,就應該全數拆除,不要只針對國民政府時期來大作文章!

試問,原總統府前的那條介壽路,後來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我們就有因此尊重原住民族的權益了嗎?

去年8月1日,蔡英文總統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宣布推動「轉型正義與歷史正義委員會」,重啟2005年制定的《原住民族基本法》中關於傳統領域的調查。

結果,通過了一個「原住民族土地及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硬生生的將原屬原民的180萬公頃的傳統領域,剝奪了將近100萬公頃,只剩下80萬,而且未來原住民在遇到大型開發時,沒有任何權利說不,逼得巴奈,那布,馬躍比吼在「凱道」為自己族人的權益抗爭3個月。

改路名和修訂傳統領域都是以「轉型正義」之名來推動的,但實質上卻是完全不聽人民的聲音,只會閉上眼睛滿足自己的「轉型私慾」,行徹底的剝削與冷落之實,真的是極盡諷刺!也讓人看清了這塊轉型正義的遮羞布,遮的就是民進黨的偽善!

奉勸民進黨,不要老是批評中國是共產黨,也不要老是批評國民黨是財團黨,結果自己完全執政後,只比這兩黨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回皂


今天輔導團研習很高興請到雅雯老師,來分享「回皂」研習,顧名思義,就是用廢棄的食用油來製作肥皂,相較於傳統的肥皂製作,要準備一堆器具還要擔心學生受傷的危險,雅雯老師分享的手工皂的方法,只要5分鐘就能立即做好,放入印模中,而印模也是找廢棄的塑膠盒,完全就是資源回收再利用,這就是環保的「回皂」精神!

在實作的過程中,不僅理解了化學比例的分配,也深入了解肥皂的歷史,對於手工皂的知識有更多的體會之外,更讓我比較感動的,是這個手工皂工作室背後的故事,因為雅雯老師不單只是作手工皂而已,還結合了勵馨基金會的就業婦女培力計畫,透過技術的練習,增加婦女的一技之長。

此外,也結合老人服務機構,讓老人家透過做手工皂來做復健,或是與幼兒園所結合,訓練小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換言之,這個實作的過程可以因應不同領域與族群的需求,提升手工皂的社會教育意義!

今天的課程老師有提到一個案例,就是若洗碗的肥皂也可以順便護膚,那肥皂的功能就會不一樣,我腦海頓時閃過一個想法,如果這樣的產品能夠被生產,那是否就可以造福那些常年洗碗的洗碗工,不會因為大量使用清潔劑,而造成雙手皮膚病變,如果,能夠用低廉的成本,但相對的降低工作傷害,這樣的產品,就會很有意義!

如此,我的腦海突然閃過一套課程規劃,如果把手工皂當作媒材,除了讓學生自己找材料來製作之外,也可以結合社會議題,去作手工皂市場調查,問一問為什麼市面上的手工皂價格從1000多到幾十塊,這麼大的落差從何而來,而這個價格與生產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合理嗎?一塊肥皂生產所需的成本與消耗的能源又是多少?那如果今天要自己設計自己的肥皂自己賣,又應該如何行銷?如何寫文案?品牌故事是什麼?你會如何設計一個既能滿足清潔需求,但又同時創造社會價值的產品?這些議題,完全都可以融入綜合活動的課程來討論啊!

素質成就品質,品質淬煉價值,價值帶動產值,產值方能升值!這是研習結束後,我想送給雅雯老師工作室的一段話,做對的事情很不容易,但慢慢走,一定會得到很多人的鼓勵與肯定!如果大家對手工皂有興趣,歡迎大家到「蕾爾手作皂」的粉專逛逛,或邀請老師到您的機構去分享支持喔!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教學的反思

身為童軍老師或是綜合活動老師,最重要的學習情境的建立,與引導對話的設計,若是只談論技能,或是不斷地炫耀自己的知識能力,或只顧及自己的教學是否有照自己的安排來走,那麼這是表演,不是教學!

更何況,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干擾時,便本能地用負面語言來教訓或詆毀學生,這恰恰只證明了自己內在的空洞感,這樣的教學,就是一種形式的樣板,對於自己,對於學生都像是陌生人一樣的看待,再這樣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成了一種工具人,如此的學習,只會造就出沒有靈魂的軀殼,談不上探索的本質,更搆不成教學的核心價值!

是以,真正的關鍵,不在於個人擁有知識量的多寡,而在於站在講台上的人,能有多大的心胸去面對自己與學生,與其羨慕那些容易就獲得掌聲,或上起課來行雲流水的講師,不如透過自己的教學,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在狀態,真正的認識自己,比你想要教什麼給學生,還要來得重要啊!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無意識的反思

今兒個帶恩恩到公園玩耍,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案例,給我很多的反思。

一個年紀比較大的大朋友,每次溜滑梯都沒有顧及下方的小朋友,總是用很狂野的方式在玩。很多父母親要嘛就是把小孩抱得遠遠的,不然就是謹慎地守在一旁觀察(我就是後者的),有一次我注意到,他又要快速衝下來,剛好下方又有一位小朋友,我連忙出手檔了一下他,並看著他說,請慢一點,等下面的小朋友滑到底後再滑,請小心哦!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有聽進去,只知道他立馬又拔腿狂奔到其他地方去玩,後來,恩恩也跑去玩別的設施之後,我也轉移注意力,沒有再多留意這個小孩。

過了一會,突然之間,聽到一陣怒吼,一位媽媽怒氣沖沖的抱著自己的小孩,殺氣騰騰地朝著那個孩子衝過去,大聲地咆哮:「這是那一家的孩子啊?!是沒有爸爸媽媽嗎?亂踢我的小孩不用負責任嗎?你爸媽在哪裡?可以這樣亂踢人嗎?」

當時因為我已準備要離開,沒有再留心事情的發展,只看到一位爸爸趕忙跑來,用手上的東西打了一下那個小孩的腳,原本以為事情就這樣落幕了,畢竟,爸爸有出來處理了,那就祝福這兩家能和平處理這件事情。

在離開的路上,我注意到老婆仍一直在關注。
我問:「你怎麼這麼關心啊?人家爸爸都出來處理啦!」
老婆:「你沒發現嗎?」
我:「發現什麼?」
老婆:「這位媽媽一直和他丈夫說:你兒子被人欺負了你是不會處理嗎?你兒子被人欺負了啦!」
我:「所以嘞?」
老婆:「所以剛剛出來教訓那個小孩的不是他爸爸,而是那個被欺負的小孩的爸爸!」

這個事情,給我最大的感觸,不是怪罪那一方的是非對錯,而是在整個過程中,我作為一個旁觀者也是一個爸爸的角色,我思考著,這樣的怒氣與攻擊行為,時常是出自於無意識的慣性,大人的憤怒是來自於恐懼,當小孩受傷了,我們會陷入混亂與擔心,而正是這樣的恐懼,支配著我們,採取了許多看似是保護孩子但卻是傳遞了負面訊息的行動。

透過這樣的發生,我也看到了自己的黑暗面,不管是自己生氣打自己的小孩,還是替小孩出氣,都是內在的恐懼在支配著自己,我常常口中說著愛,但事實上說的不是愛,而是要符合自己的控制權而已。

透過這起事件,我看見了身為父母親的憤怒,與和孩子相處時的界限,對於其所處的周遭環境,是如何產生相應的影響力,孩子所學習到的情緒反應,往往都不是真實事件帶來的感受,而是父母親的恐懼。

或許,孩子會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因他人的行為受傷了,而產生難過與憤怒的情緒,但這些情緒感受是好的,因為是來自於他自己的真實性,作為父親的我,可以同理但不必介入,更無需侵入我的情緒在其中,只因我深刻地知道:「我會牽著你的手,但是路要自己走!」

我愛你,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祝福這事件中的兩個孩子都能獲得神的撫慰與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