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2012校慶回顧

一年一度的校慶運動大會暨跨年聯歡才藝發表會結束了,今年的結束有一種很感恩的心情,感謝所有為活動付出的每一位,感謝曾經協助我讓我的業務能夠順利的推動的每一個人,包含所有老師、教職同仁以及願意樂於幫忙的學生志工,也感謝在過程中包容我犯錯、甚至協助我處理的每一位伙伴,從付出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也更覺察到了感恩的力量。


最後,我也要謝謝所有這一年中,陪伴我共同度過的每一個你,因為有大家的集體參予,我們的生命因而有所連結,進而有所感動,最後,我想為今年2012年給一個註解,那就是--感謝!!

感謝不吝給予我指導和鼓勵的金城夥伴們,感謝不斷給予我力量的家人們,感謝每一個提醒我人有無限可能的學生們,感謝每一個在我生命當中與我發生關連的人,感謝每一個讓我不斷學習與成長的片刻,感謝2012這一年的一切發生.........感謝、感謝、由衷的感謝^^

帶著這份感謝,繼續前往2013年的道路,我知道,我準備好了。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死刑我思

在溫馨的耶誕夜,看到了這則新聞,心中又不免有些感觸,生命的價值如何論斷,的確是一個大哉問,特別是台灣現在執行死刑後被國際人權公約組織批評的好像社會到退到蠻荒時代,又點燃了許多人的怒火,認為國際社會不應該干涉台灣內部事務,認為受害者的人權在哪裡?但是,國際人權組織的認定在於生命的價值本就不在國家的框架中,沒有人可以輕易的評斷生與死,這個牽涉到道德兩難的辯論,我深信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難以有個公準的判斷。

在看完本篇的報導後,基本上,我認為吳方的辯護律師必須完全站在吳的辯護立場來求其最大利益上的論點支持,這是身為律師的難為之惡,況且,大家都是人,都知道不管是否具備法律專業,光是社會觀感都不會認同讓他再次出社會危害人間,因此,誰會想要幫忙吳方打官司,但是憲法有保障訴訟之權,所以才會由法律扶助基金會這個公益組織來協助開庭,在法庭上,就是律師的論點攻防戰,任何一個辯論的場合都是這樣,所以,這件判決對於辯方律師來說,是相當辛苦的。

這也說明了道德判斷的價值觀,會影響司法系統的建置,以及我們對於死刑犯的認定與觀感,都會影響司法判決的結果,更何況在我們現在風雨飄搖,社會價值觀動搖的年代,恢復執行死刑的呼聲恐怕只會越來越高而不會降低,因為透過死刑判決的執行,會讓許多目前遭逢社會不公不義的受迫害者,有一個可以宣洩管道的機會,但即便如此,對所有的受害者而言,直接看到死刑被執行,往往也不會真的很開心,因為,面對生命的結束,沒有人是喜悅的,而受害者家屬更多的情緒是更糾結與矛盾的,這是我們局外人所不能輕易論斷的!!

因此,對我而言,要能更具包容且開放的態度,來談論道德教育,是相當重要的課題,特別是近期在撰寫品格教育推動實施成效的論文中,也不斷看到與道德、品格相關的定義問題,真的是博大精深,幅員遼闊,看到後來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去思考生命的本質問題,值此聖誕夜即結束的此刻,紀錄此刻的所想所覺,真誠的希望這個社會能如 上人所期許的:一願人心淨化,二願社會祥和,三願天下無災。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E9%96%8B%E5%BA%AD%E8%BE%AF%E5%90%B3%E6%95%8F%E8%AA%A0%E7%94%9F%E6%AD%BB-%E6%AA%A2%E8%BE%AF%E6%88%B0%E5%85%AC%E7%B4%84-084615495.html開庭辯吳敏誠生死 檢辯戰公約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綠能到底能不能2010.12.22

今日到台南大學參加了節能減碳研討會,談了很多的綠能科技、發電技術、以及綠色能源推廣的問題。我省思良多。


對我來說,綠色能源我不熟悉,所以也就抱持著來吸取科學知識的態度來學習,不過,聽了很多知識技術層面的東西之後,我仍然忍不住回頭又去想,這麼多的專家學者在談綠能發展,那麼我有幾個問題想提出來:
1、那麼到底台灣的整體綠能政策走向是甚麼呢?

2、澎湖最適合發展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的基地,為何台電無法更積極的有所作為?
3、國光石化硬要施建的浪潮,與綠能發展背道而馳,在此情況下談論綠能發展,有何用處?
這些問題不斷在腦中醞釀著,我等待著提問時間一到,要來聽聽專家的說法。


專家一一的回答我的問題


第一題:
專家沒有回答到,因為他先回答第二題,然後就解釋了第三題他對國光石化的立場。


第二題:
專家說,台電因為是營利單位,他們會以考慮是否能有獲利為目標,而風力發電的成本高,再加上風力發電機多為歐美國家製造,不適合台灣濕熱的天氣,因此常以最低價買進較差的設備後,便出現生鏽導致常常維修的情形,因此,在推動上較不積極。


但是因為用電是公共利益的問題,所以在需求壓力下,台電目前已經著手要再重新啟動風力發電計畫的可能,不過,相對於居住在風力發電廠的週遭居民來說,要他們日復一日看著巨大的風葉在夕陽餘暉下不斷旋轉的光影,是相當痛苦的事情,因此,都要納入評估。


不過,有個所謂的"離案風力發電"會是較為可行的做法,因為強調在海岸邊設置,一來可充分利用海風能量、二來不至於跟擾到居民生活作息,目前有納入規劃當中。


第三題:
專家對於國光石化這題的回應,相當符合我心目中的認定,就是--保守的回答。
但卻完全不符合我的期待!


專家說:"國光石化我沒有辦法很直接的來談,因為畢竟我不是高層無法代表回答,我個人是認為政府會同意建蓋,因為經濟和環保之間,往往是經濟掛帥,經濟是影響全體人民的事情,而環境有時候只是部分區域居民的影響,所以這個部分我沒有辦法做太多的回答",在聽完了專家的回答後,主持人也上前補強了:國光石化是政策面的問題,的論點。


談論完後,有一位高雄海洋大學的教授發言了,他表示他就是居住在高雄汙染最嚴重的三輕中,他相當反對蓋國光石化,當地的地下水舀起來可以點火、之前宣稱的增加就業機會之結果,到頭來反而加工出口區的就業人口還多過石化業的就業人數,所有之前的承諾都跳票,而到頭來政府卻完全沒顧慮到人民的真正生活。


以上,研討會的內容大致摘錄完畢,不知大家看完之後作何感想,對我來說,我在當下的感受就是--我聽到了技術專業的知識內容,但卻對於國家能源發展的現況毫無頭緒,並且對於高等學院的教育作為惶恐不已!


對我來說,單就能源知識的獲得不能說沒有吸收,但對於在場的專家沒有對於國家錯誤的石化政策而有所質疑並挑戰而感到深層的悲哀與憤怒,更何況專家還是能源所的系主任,而今天與會的地點就在台南大學的環境與生態學系演講室中,如果連具有專業背景的教授專家都不能向高層的錯誤政策反映;如果,反映反對聲音的都必須要有受害者背景(如會中發表反對的那位教授,教授此時的立場是受害者喔^^),那我們幹嘛還浪費時間在這裡談綠能的未來趨勢?說到底,那會不會也只是科技顧問公司的未來趨勢呢?


環保產業、綠能產業,基本上還是經濟產品的東西,就像台灣的綠能發展龍頭台積電的太陽光電與半導體產業的LED產業,雖然在產品完成後有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但在製作的過程中也造成了相當大的毒氣汙染,這點專家雖然也坦承,但我仍舊沒聽到你對於該問題的積極應對策略的想法。


當然,能源的確是產業,也是所有消費型態的一環,生質能、太陽能、水力、風力,任何一種再生能源都是綠能的所屬範圍,但是,這是對於全世界的環境生態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的產業,不能杜絕於生態環境的鉅觀思維下,如果,這些專家教授們教育出來的菁英,是為了培養進入各大能源產業公司的人才,而不是真正啟發他們對於台灣生態環境的關心;如果,綠能,到頭來不過是股票上市眾多名詞當中的一個經濟商品,那麼,綠能還是綠能嗎?


專家教授們的角色是知識份子還是商人?產學合作的價值是經濟合作高過於生態教育的價值嗎?這些問題,都是在談論綠能這個打著環境旗幟卻有兼具經濟開發價值的無法歸類的名詞,所必須實際面對的課題,不能夠單純地談論技術面,因為政策永遠會影響技術發展,在上位者的腦袋決定了綠色能源在台灣能否走出主體價值的第三條路,若非如此,綠能永遠都無法對於生態環境啟到更大的保護與教育作用!


綠能發展是否成功的關鍵點不在於技術研發的過程,而在於整體的政策面能否以普及化的教育觀點來支持發展。台灣頭腦好的人太多了,技術研發根本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是能源教育不應該變成另一種資優科學教育,倘若缺少人文關懷,那仍然只是形成特定階級的產物,甚至可能會演變成,責難那些沒有學術背景與技術資源的人不愛地球,只因他們沒有資源享受到綠能的好處,或因為到頭來因為資源不足,而綠能技術崛起,成為了財團圖利的生財工具,這些憂慮或許有點誇張,但看看牛糞傳奇當中,種子銀行的故事,也很難不讓人擔心台灣是否會走到這步?

總地來說,綠能是一項值得長期永續發展的好事,但要小心我們推廣的方向,以及是否以最終關懷生態環境的標準來審視所有的綠能開發,也呼籲這些教授專家們,挺起你的腰桿,大聲地說出你對國家能源政策只服務財團醜陋嘴臉的厭惡,讓知識份子就只是個知識份子,那麼,綠能終究會成為真正名符其實的綠色能源。

頂菜園的榮景再現2010.12.8

來到頂菜園,首先感受到的氣氛,是一派祥和的溫暖。
 

高鐵鐵軌高高地設立在農田旁,不時呼嘯而過;遠地拔高的煙囪,已不再冒出那香氣甜味的蔗糖氣息,而廣大的農田仍一如往常,躺臥在嘉南平原上,靜靜地看著社區的興起與衰落。
 

就是這份感覺,讓頂菜園從一開始就註定要走出更大的格局,不同於一般的農村,昔日的頂菜園因為台糖鐵路的穿過,使得各種產業得以順著鐵路蓬勃發展,但隨著製糖業的沒落,往昔的榮光,似乎也走到了盡頭。
 

但就是這份無奈與不甘心,讓陳理事長有了改革農村的動機,那一股不願見到社區凋零的初衷,支撐著陳理事長與一群共患難的夥伴們,從民國93年走到現在,當初的信念,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但社區的多元化與豐富性,卻是與日漸增,變化多端。
 

現在,誠摯地邀請你與我一起搭上頂菜園的列車,見證頂菜園的榮景再現!


社造站的入口印象迎賓門,讓人體會到頂菜園的待客禮儀


 


 

歡迎社大的紅色海報,喜氣的迎接大家的到來


 


 

古笨港的模擬意象,訴說著昔日唐山過台灣的心酸史


 

早期與對岸通商的行號名稱


 

寬闊的活動空間,

上頭的海報是頂菜園社造紀錄片參與歷史頻道專訪的見證


 


 

解說員對於台灣話古詩的熟悉,令人大開眼界


 

古詩步道全覽


 

隋處可見的台灣古詩,讀來令人玩味再三


 

有客共遊可喜,無人搭乘悠然,快哉!!

利用廢物製作的西瓜棋,供旅客遊玩,

只可惜被破壞的比例有點高


 

懷念的鐵馬搖椅,以前在我家的幼稚園還有坐過呢^^


 

提供通路給各類協會組織產業,形成了社區產業經銷中心,

一樣的文字,不一樣的時代


 


 

複製的公車站,讓人緬懷


 

這是臺灣最古老且唯一能開的公車,

我們將乘著他帶我們深入社區


 

終於見到全台唯一用輪胎走的火車了^^


 

版陶窯裝置藝術牆面


 

一列用畫的火車在牆上奔馳著


 

生動有趣的板陶窯頑皮兒童,與遊客形成有趣的畫面


 

板頭厝車站的搭建,從無到有,象徵著頂菜園社造的歷程


 


 


 

黃水水師傅的精湛版畫,讓在場許多人驚奇連連


 

頂菜園社造的推動者--社造赤腳仙陳理事長,與我們進行參訪後的對談


頂菜園的社區參訪田野筆記2010.12.8

在參觀完土溝社區後,緊接著就是到了嘉義縣新港的頂菜園社區,這個社區所呈現出來的氛圍,與土溝可說是截然不同,如果說土溝是個深藏不露的璞玉需靜靜鑑賞,那麼頂菜園就像是已然精雕細琢完成的鑽石閃閃發光,兩個社區各自有著不同的魅力,頂菜園的社區企業理念是不同於其他社區的最大特色,在產業聯結這一塊,頂菜園的陳理事長深具企圖與野心,期望透過更多的創意產業,永續經營頂菜園的活力。


 

期待,在未來的歲月中,頂菜園能夠依如其所預期的遠景,讓火車再度回來繁榮昔日的光輝年代,只是,昔日的火車是載運著蔗糖,今日的火車則是青年源源不絕的創意以及多元文化的激盪火花!


頂菜園社區參訪筆記
1.          93年.從荒村到造村的過程
2.          用影像做社造是最大的特色,將每一個活動都錄影,除了拍攝自己的社區變遷歷史,也進行自己的行動反思
3.          設立特別且唯一的特色:建鐵軌、但不引進火車
4.          陳理事長遠景:讓頂菜園國際化、年輕化
5.          社區居民要成為社區公民
6.          社區赤腳仙
7.          社造動機源自於自己對生活的痛苦感受:因家有重病母親,無法離村的限制下看到社區只有老人和醉漢,內心感受煎熬且痛苦
8.          願景:架設青年返鄉的平台
9.          經營策略:精采一條路
10.      不是在懷舊,而是為舊東西伸張正義,所以打造了「農村開封府」
11.      文化饗宴、在地菁艷
12.      困難與挑戰:社區居民認為社造利益由少數人掌握,陳理事長表示還需要再溝通,且認為社區居民也需要再透過教育來引導
13.      思考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與社區企業來提供給在地居民,例如:版陶窯已提供了30、40個機會
14.      搭建多元文化宣導平台,讓新住民的國家文化特色能夠有表達宣傳的空間,目的有二
(1)為了從就業中找到永續發展的路
(2)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能夠成功推廣頂菜園的成功模式,畢竟單一社區特色已無法滿足遊客需求
策略有二
(1)提供土地讓新住民種植自己的作物,並插上自己的國家國旗與作物介紹旗幟
(2)舉辦「人在異鄉說故鄉」:讓新住民在台灣的土地上大聲慶賀自己家鄉國慶日
15.      跳脫向公部門要募款、申請經費卻無法走出自己特色的困境
16.      不當自己是受害者,也不需要企業來當加害者,而是走出自給自足的第三條路
17.      社區經營的動機遠勝過操作方法
18.      社區要走長遠的精緻路線,不是一昧地炒作人潮與議題,如此反而會讓大量遊客破壞了原本的生態與環境平衡
許老師補充
1.      頂菜園的模式很符合人權宣言中的經驗、社會、文化人權
2.      找回台灣人情味的真正意義,是陳理事長的夢
3.      先有教育讓自己強壯起來

土溝社區參訪筆記2010.12.8

延續著上一篇的圖片紀錄,這篇主軸放在我實際參與過程中的田野筆記,提供對於想更認識土溝社區的人,更多元的參考資料。


1.      社造的力量來自於在地人的用心程度
2.      都市與鄉村之差距:前者公部門照顧完善、後者自力救濟
3.      水牛精神的喚醒:
(1)    喚起阿公阿嬤的深層記憶
(2)    找回「刻苦耐勞」的精神
(3)    學習牛的精神,不聽、不說閒話(因為社區居民很容易受他人耳語影響)
4.      一只花瓶的切入方法:
(1)    呼朋引伴翻箱倒櫃找舊牛車組件,已此重新打造新的牛車形象
(2)    居民重新並認識自己的環境面貌,開始發現問題並為土地發聲
(3)    邀請美猴王石雕家侯加福先生,為土溝雕刻水牛雕像
(4)    水牛雕像放置於廟口前,吸引居民討論,並逐漸形成一個社區聚會場所
(5)    後續效應:台南縣政府成立了「老牛之家」
5.      社區在地精神的實踐與否是永續經營的關鍵
6.      土溝村佔後壁鄉約十分之ㄧ的土地面積,村內有467戶
7.      土溝村的社造策略
(1)    尋找地方精神:確定主體性
(2)    健全的組織: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獨立於公部門村長系統,不受政治力影響與干擾
(3)    居民的溝通:村長連續兩年每天晚上持續與幹部代表溝通,逐漸形成團隊氛圍,是最好的集體領導典範
(4)    取得土地同意使用權:土地使用者須兼具管理主任,已確定該土地有確實發揮最大的公共效益
(5)    對外協尋資源:錢不是重點,多反而帶來困擾,持續性的進入、參與才是最好的外部資源,例如:南藝大建築所研究生
(6)    社區觀摩:到日本源兵衛川參訪河川營造成功範例
(7)    導覽培訓:建立在地社區的導覽解說培訓制度
(8)    影像紀錄:用影片與照片,為社造過程做紀錄
(9)    永續經營管理:土溝村最終的期許,不是希望年輕人返鄉打拼,而是希望年輕人在外頭打拼後願意回來終老,接續上一輩的努力,維持土溝永久的農村氣氛
8.   土溝社造成功的關鍵是讓老人動起來,當老人動起來時,所產生的集體能量與感動,勝過於青壯年的感召
9.   南藝大研究生的角色,從短暫支援到長期進駐,再到落地身根於土溝開設藝術工作坊公司
10. 土溝牽手路,是取country road的諧音,既不失原本意義,更增添了台灣話中”牽手”所蘊含的人情味道,實在相當有意思。

土溝參訪的感動見證2010.12.8

12月4日,風和日麗、陽光普照,是個出遊的好日子。我們社大同學們沒有浪費寶貴的時光,選擇與許老師一起到了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來學習社區營造的精神,體驗土溝質樸的農村風光。


 

初到此地時,不見任何華麗的建築設計,不仔細看完全看不出來這裡和其他區域有什麼分別,但,這就是土溝迷人的所在:不擺弄姿態招蜂引蝶走馬看花、而是靜靜等待有緣人來深入了解與參與。


 

土溝社區可以說是我參觀過的社區當中,真正落實傾聽在地居民聲音,且願意持續透過溝通協調,化解爭議,求得共識的典範。聽完了張村長對於這九年來的點滴腳步,學習水牛那刻苦耐勞的精神,一步一腳印地走到了今天的榮景,內心產生了莫大的感動。雖然,大家都很謙虛地說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但從居民的互動、隨處可見的泡茶聊天間空間(張村長到哪裡都可以坐下來泡茶抬槓啊^^),都揭示了土溝社造的核心主軸,始終都是居民,若非如此,不能有如此自然與濃厚的人情味。


 

下面就請你跟著一張張照片,來感受土溝感動人心的溫暖力量吧!



 


 

這裡是土溝社區營造站的第一個入口印象,

原本是張佳惠村長家中的餵豬飼料機,經改造後顯得別有風情


 

鄉情客廳是村長的會客

這裡是豬眷改建的"土溝農村文化學堂"


 

今天大家上課的地方


 

村長熱心地向大家介紹土溝社造的歷史


 


 

 在充滿鄉土味道的簡報室中,播放土溝的社造記錄短片


 

土溝經過了9年的營運磨合後,所確定出來的社造經營策略


 


 


 


 


 

南藝大研究生向大家介紹土溝牽手路從無到有的歷程



匯集了眾人力量,土溝牽手路的點點滴滴都在這裡呈現出來


 

隨處可見路邊有著改造過後的長椅,隨時供人聊天休憩


 

從路旁看過去的社造站,樸實無華卻蘊含農村智慧


 


 


 

居民捐出空地作為公共藝術空間,大家稱這裡是土溝的露天客廳


 

小孩子自在地在草地上嬉戲玩耍,這是都市孩子無法享受到的福利啊!


 

在石頭沙發上放著一隻兔子,讓所有往來的人都能透過觸摸,而感受到彼此的溫暖,

這就是土溝人的熱情與貼心


 

讓居民自己設計招牌,雖然耗時但成果卻是居民共享的驕傲


 

很實在的剃頭店招牌^^


 

圖中的阿伯一直稱讚張村長對土溝的用心,但卻害羞地不敢看鏡頭,

張村長也調皮地捉弄著阿伯,兩人的真情互動,讓我感受到了土溝大家庭的悸動


 

這裡原本是私人停車場,經溝通討論後,除了將後面區域作為公共空間之外,

另外也保留了屋主停放車子的需求,可以說為雙贏做了最好的示範


 

經過整治後的土溝,這也是土溝命名的由來


 

土溝對於溪水整治的企圖,一直到最近社區共識凝聚出來之後,才開始著手計畫,

可見得土溝社造相當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


 

土溝水水的夢,透過一連串讓居民對河川的討論活動,

逐漸凝聚了大家想要整治土溝的決心


 

社造站裡頭的公共廁所,相當有創意地呈現了土溝農村再生的活力


 

沒有隔間和門的小便斗,土溝人果然很開放啊!


 

親子共讀的圖書室


 


環境教育教師研習筆記2010.12.8

12月3日的下午,我在學校舉辦了第一次的環境教育教師研習,這次研習很高興可以邀請到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先生,來導讀牛糞傳奇紀錄片的內容。


這部紀錄片是在講述印度致力於推廣有機農業,並主張讓農夫有不使用化學藥劑、自然安全的耕作權利的人權運動者-席娃博士,她如何面對各種因財團利益考量下枉顧農民基本需求,透過不同方式的社運策略來抗衡的過程,包含抗衡印度最大的基改作物公司孟山都的托辣斯手法,親訪在政府錯誤政策下無力償還高額貸款而選擇自殺的農夫家庭、到德國智慧財產專利局抗議美國公司對於印度棟樹的專利申請、以及參與在地社區反對可口可樂公司獨斷水源的抗爭等等。

在這部影片中,你可以感受到雖然席娃博士對於不公不義的事情有著堅定對抗的態度,但是卻始終保持著一貫溫和的笑臉,不管輿論如何批評她曲高合寡,甚至頒發了牛糞獎來數落她,她卻總是一派輕鬆地以笑語回應,絲毫不考慮到自己個人的名聲,真正是為了在地的農民來發聲,這是我看完後最感動的。

影片播放完畢後,吳老師帶來了更多關於全球暖化下的糧食變化情形,讓我更能貼近糧食危機的現狀,所有參與的老師都很積極的參與討論,讓我覺得本次的教師研習相當有意義,而我在未來的課程當中,也都會試圖融入這些概念,從教育著手來導正觀念,或許緩不濟急,但期待學生能在心中萌芽出更具包容性的想法,與關懷他人的能力,如此,我們的社會才能算是真正有救了!

本次研習的課程筆記如下,有興趣者可自行閱覽:

 


 
影片觀點
1.      wto貼補農民因耕地失去的補償金,使得農民謀生困難,造成了大量農民的自殺潮──誰的wto?我們要的是有農人、工人聲音的wto,而非財團的wto
2.      席娃與西藏政府合作推廣有機農業技術
3.      印度當地的棟樹,是居民潔牙保健的天然樹種,但卻被美國公司申請專利,樹能否被申請專利?智慧財產權否被無限制的擴張?
4.      席娃推廣的精神是有機農業生活的自給自足系統,不需要財團的文明強暴

老師講課重點
1.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達32%
2.      322日的世界水資源日,雀巢公司總裁呼籲應進行無耕農業,以減少土地與水資源的消耗
3.      前陸委會主席蔡英文表示臺灣加入wto的過程的確有修正的空間,因為未能謹慎評估對於台灣農民生記的衝擊
4.      台灣目前由美國進口90%的基因改造食物-黃豆
5.      基因改造食物的兩造說法
支持:以生物技術的科技協助在資源短缺情形下的農業改革
反對:基改作物對人體健康有影響,而且基因改造的本質就是違背大自然
爭論:反對者無法提出有利的證據來證明自身假設,但採前車之鑑的例子(19401950DDT的發明獲得諾貝爾獎,但是,現今全球已停用DDT)說明,基改在未來仍有健康上的危害
6.      控制全球45%50%    種子公司:杜邦公司
                       基改作物公司:孟山都
7.      60年台灣每人平均每年使用160公斤稻米,但近年來降到50公斤不到,因為麵食習慣的崛起,讓麵粉提升了45公斤
8.      40%50&CO2排放量是郵運輸農業所產生的耗能
9.      快樂城市指標三項:
(1)    人平均壽命高
(2)    個人生活滿意質度高
(3)    生態足跡指標低
※生態足跡定義:一人每天的能源消耗足跡;台灣的生態足跡達28,意指一人的能源需求需要28個台灣的能源提供才能滿足
10.  地球民主:當我們取一瓢土時,我們有沒有問過蚯蚓或土壤,我們是否有與地球生態資源產生對話
11.  經濟民主: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是否使勞資雙方、土地使用均能平衡,像是公民貿易模式、有機農業便是達成經濟民主的重要方法
12.  生態民主:與週遭生態環境取得平衡

鄭道聰先生演講心得2010.11.30


上周三晚上,老師安排了對台南文史很熟悉的鄭道聰老師來演講,老師風趣的侃侃而談台南安平的歷史變遷,並且透過很多田野實際的照片資料,旁徵博引出更多貼近真實的歷史脈絡,很容易讓聽者就會悠游在過去美好的文化環境裏頭。


課後,許老師有談到了一個觀念,那就是在地觀察者,要用相機對社區做紀錄,每一個田野工作都是一個行動研究,的確,要做一個快樂的田野工作者是很容易的,但是,沒有投入感情的研究,是很難引起更多共鳴的,要想深入探究在地的文化歷史或是環境議題,就算做足了閱讀的功夫,但卻沒有自己情感上的連結,便很能真正觸碰到訪談者的心,因此,或許可以說做田野,就像是在與人交心,自己的心永遠都知道自己究竟是否準備好要與人做真實的接觸,我想,這應該是對於研究者最大的考驗吧!


最後,附錄上課的筆記與大家分享:



安平

 

1.安平耆老都是說日本時代、而非日據、日治時代,因為不需要特別強調政治意識

2.安平最後一位耆老,何亦盛先生

3.安平人有擔任日本軍屬:跟隨軍隊的醫師、廚師、慰安婦、挑夫,主要以挑夫為主

4.穿著日俄戰爭的舊服裝,代表日本軍隊到中國打仗

5.1939年日本徵召台灣軍隊,屬安平被徵召的人數最多,約400多人,原因是:

(1)安平有小學校代表人口多,且日本人也多

(2)勞動人口多,體力好

(3)有日式企業,如台鹽

(4)以親戚家族為系統,整體在戰場上彼此好相互照應,但到後期此政策取消,因為牽連數廣,少一個就少一群

6.安平12軍伕墓,至今仍存在於安平區中,位於幼稚園對面

7.新南國小的前身為台南水產公司,因為運河可直接運貨到該地處理貨物

8.1935年台灣博覽會

9.王雞屎先生是誰?


先對訪談者有基本了解,訪談內容可放在生命的重要經驗,求學、畢業、結婚、養育等

1.社區人文紀錄與文史調查的目的:

(1)認識社區歷史空間與文化資產現場

(2)重新建立文獻與社區歷史現場價值

(3)加深社區理論實踐與歷史人文視野

台灣最早開放的港口是五條港,所以做16歲由此發跡


2.如何進入田野工作現場

1.建立現場地緣關係

(1)尋找工作及聯絡地點:圖書館、咖啡館、民眾服務站

(2)認識現場地標:車站、寺廟、官署、公園

(3)確立道路方位及交通工具:聯外、區內道路、停車場、車站班次

ps:主動辦活動吸引社區當地民眾參加,由此觀察社區民眾的真正想法

問題:田野調查是主觀的,如何不因此而影響紀錄的客觀性,例如:陷入當地的紛爭中、忽然成為事件協調者...等

答:田野是需要深入的,當與在地人發生感情時,便是長期投入的付出

3.從資料的閱讀掌握人員資料

(1)當地耆老、官員、地方組織領導人、廟公...

(2)從老照片當中,請耆老"看圖說故事",引出更多關於照片背後的故事


反國光石化遊行之我見與我思2010.11.14

2010年1113日,為了聲援反國光石化廠即將於台灣最重要的濁水溪出海口潮間帶溼地繼續施蓋八輕,我們南沙魯村重建班的同學們,與其他社大各班的夥伴們,一同北上台北參加"石化政策要轉彎、環保救國大遊行"活動。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環保遊行的活動,也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當公民力量聚集時,那種集體產生的能量與共識是相當震撼的,尤其讓我感觸很深的,就是雖然你認識的人很少、或者可能連同班的同學也不是很熟,但經過了活動之後,大家的關係似乎變緊密了,就連在遊行時,當你看到那些旁觀的路人們對我們投以支持的加油聲或是溫暖的眼神時,自己會更加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因為我們的訴求不是為了政治利益,更非社大的團體名聲,而是實實在在地為了不容許脆弱的環境再受到破害而發聲,那是一種很純粹的善的力量在集結,而且,更值得高興的是,這種行善感動的人心力量,不是又是因為天災後的悲情安慰力量,而是為了固守家園免遭環境汙染的核心價值起身捍衛的公民行動,是更具積極性且教育性的。

 
這一路上,看到了很多的環保團體都紛紛站出來聲援,每個環保團體都各自有不同的特色與其代表性,就主流價值而言,這樣百花齊放的狀態是好的,畢竟這樣聚集起來的聲音才會大,但也有一些政治團體組織也加入行列,像是綠黨、台灣國聯盟、反郝貪污組織等,當然,這樣的生態絕對沒有所謂合法性的問題,群眾運動本來就會有共生依存的關係,這也是群眾運動之所以難以”控制”卻又充滿力量的迷人所在,但我觀察到的是,似乎環境議題的群眾運動,免不了會與政治議題扯上關係,但環境監督的角色不會因為是哪一個政黨執政而有所變動,換句話說,今天大家是為了同樣愛護環境的心,才會聚在這裡,政黨團體要來利用這個機會搏個版面,出個聲音表示支持,那當然是好事,但身為環境監督者的我們要有敏感度,我們可以同意讓你ㄧ同進來為關心守護家園而努力,但卻無法支持你透過這樣的場合來作為收集政黨利益的來源,或許,我是因為台灣這幾年來太過於泛政治化,而養成了一種害怕政治力量介入的心態,擔心一個純粹的環境議題訴求在發聲時,其他人看到的卻是政黨在背後操刀的結果,那是我所不能認同的與接受的。

 
反過來說,環保團體自身的價值正確性,也應該受到嚴格的把關審核,究竟今天上街頭的遊行是為了那些雲林、彰化鄉親的家園環境把關,還是與政黨同樣透過這樣的場合來搏版面,渲染自己做得多麼有功德,一個是為了政黨的利、一個是為了團體的名,這樣的行動訴求,都是背離了環境教育的真意。因此,我在這裡很驕傲的看到了,我們社大這次出去,完全沒有任何的響亮招牌,我們的醒目標幟就是那隻在石化政策執意實施下的受害者──台灣白海豚,因此,我們做了很多的大小白海豚(這裡要感謝那些辛苦製作道具的夥伴們,你們辛苦了!)讓大人、小孩都可以當作自己的身分標幟,讓人一看就知道我們的訴求,就是為了白海豚發聲,這樣的切入點,我認為有達到了環境教育的目的宣傳,也是我很認同的作法。

 
在台灣,很難真正純粹地談論環境議題,有些被政治議題掩蓋(例如蘇花高)、有些則是被犧牲在短暫的選票利益上,政府應該去思考每一個政策下的環境衝擊是什麼,我們留給下一代的資產,不應該是有毒的土壤、死亡的河川、充滿獨物的空氣,在經濟需求與環境衝擊的考量下,憑藉著這麼多厲害的學術專家學者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提不出更妥善且更謹慎的政策,若大家都能從環境教育的方向思考,就會去真正聆聽人民的聲音、如何形塑出給後代子孫的典範價值、人民是否從中學習尊重環境的本質,如果在上位者正本清源,由上而下堅持做對的事情,而非僅止於把事情做對(更何況做的還是錯的!),那整體台灣的氣氛會有很大的改善,至少,人民沒有如同媒體所放送的無知、瘋狂與撕裂的形象,想做對的事情的人,仍然在基層努力發聲。

 
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環境教育的價值來談。環境教育不是倡導少穿西裝、少吹冷氣,然後大興土木蓋石化廠;不是環保團體打著救地球的口號,目的卻是擴張自己的事業版圖;不是教育人員拼命的辦活動、拼績效,卻從來沒有真正率領學生落實環境行動,對我來說,這次的遊行讓我上了一堂課,以前很多似是而非的環境教育觀念,都有了嶄新的啟發,改變別人,先從改變自己開始,我不能一直期待等著上位者覺醒,那是空泛且無價值的,況且,人的一生想做的事情很多,沒有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瑣事上,必須要把握時間做出改變,而且是對學生有影響力的教育作為,不管是環境也好、品格也好,只要我的每一天能夠在學生的心中產生一點小小的漣漪,哪怕就是那ㄧ點點,都會是這群未來主人翁產生豐沛能量的泉源。

誰是花蓮人?2010.11.10


那天晚上,我和就讀東華的弟弟在電話上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了蘇花高的議題,基本上,我和弟弟對於決定蓋蘇花高如此倉促的決定感到震驚與失望,但也聊到了另一個目前正在發生的狀況,就是,在論述蘇花高這項公共議題時,不免會聽到、或是在網路上看到有人會這麼說:那些外地人閉嘴、不知道花蓮的民生疾苦、不是花蓮人的請不要進來亂....等等類似的話語,霎時間,我忽然有種錯置的感覺,感覺花蓮不屬於台灣,好像是一個獨立的單位,什麼時候,政府的公共決策,還要先看你是從哪來的才能決定你有沒有資格說話?當我看到又有人在劃分你是哪裡人的時候,我心中的憤怒與難過,全部湧了上來,長期關心蘇花高議題的人,或許感受比我更深吧 ! 雖然,他們一直採取低調回應的態度,來面對這次的政客、財團大勾結的勝利成果,並且,一直說是政客愚弄了、煽動了花蓮不知情的可愛鄉親,但就我的看法認為,那些北上的花蓮鄉親不全然都不清楚狀況吧!因為,有很多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論,那些不是花蓮人就閉嘴的言論,其實很多都是出自於他們口中。


 

弟弟在花蓮的感受特別深刻,他說現在花蓮很多人談到蘇花高,幾乎沒人敢說反對的聲音,因為傅崑萁的宣傳做的太好了,大街小巷到處散發出花蓮人要革命的氣氛,只要有人說不,就會遭人圍勦,當然,或許老弟形容的太誇張了,但就他的感受而言,那種氣氛跟革命沒什麼兩樣,可以證明的是,政客的思考從來不會是理性且公正公開的,透過民粹主義的煽動與濫情的演出手腕,就可以成就出今日快速審核通過環評的奇蹟,而且還以此認定是一大勝利。


在這樣的思維下,我看到不是勝利,而是花蓮再度被操弄的印象----一個接近於暴民政治的印象。我想問那些口口聲聲問人家是不是花蓮人的人,這個問題背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認識很多從西部舉家遷移、或是落腳在花蓮的朋友,當中有當教授的、開咖啡店的、做書店的、開民宿的、甚至有些是從畢業後就待在花蓮工作的,請問,他們究竟算不算是花蓮人,他們或許不是出生在花蓮,但你能說他們對於花蓮沒有貢獻嗎?那麼如果大家對這塊土地有過付出與努力,那些所謂的"在地花蓮人"憑什麼用那些似是而非的論調,打壓我們這些"類"花蓮人(用他們的語法來說)說話的權利?


在當今多元文化並存且資訊管道暢通的時代下,尊重這兩個字,似乎沒有跟著時代而提昇水準。言論自由這個名詞,端視於你和我是否有共同利益為前提,如果你沒有站在我這邊,很抱歉,你就喪失了言論自由,而我想說什麼是我的自由,你不能剝奪我的言論自由。這看似很矛盾且吊詭的現象,一直存在於你我的生活中:電視媒體濫用、政客濫用、以致於那些鄉愿的鄉親們也被污染了。


誰是花蓮人?這個問題我不想回答,我也不想在充滿爭議的敏感時刻,去討論容易去激化彼此對立情緒的問題,我只想說,那些真正關心花蓮、那些長期關心蘇花高議題、那些重視環境對後代子孫影響的人,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花蓮人。



蘇花高?蘇花改?難解的議題2010.11.3

早在花蓮就讀慈濟大學時,就聽過系主任許木柱老師談到了蘇花高速公路的複雜議題,若純粹以環境議題的觀點來看的話,事實上,蘇花高所貫穿的山脈水系以及脆弱地質真的會對於環境上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不僅只是對環境,對於高山部落的原民族群而言,也是一種危險,許老師以人類學觀點來看待蘇花高的議題,所看到的面向不見得是站在利益的那一邊,相反的,許老師的主張是剝奪了花蓮部分觀光業者以及從事商業行為的族群的利益,也因此,老師的家,曾經也被某些抗議分子砸過雞蛋與石頭,這是我大學時期印象很深刻的事。


時至今日,相隔已6年之久,終於在凡納比颱風的摧殘下,不僅吹出連日來誇張的災情,也再度掀起了蘇花高是否需要興建的老問題。其實,蓋與不蓋,從來就不是二元對立的決策行為,花蓮縣政府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進行更多的公共政策的辯論,讓花蓮人從這樣的機會中去了解,實際參與環境行動的政策討論,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花蓮縣政府應該要創造更多的對話空間,試圖將這樣的重大議題,塑造公民討論意識,從草根的社區鄉里中,部斷地去談論這件事情,讓蘇花高的道路建設,能有更多實際需求的事實資料作為佐證,到底是誰需要蘇花高?來往通勤的族群是誰?在維繫環境生態與在地居民生活品質的平衡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等等,這些公共論述,絕對不是幾位專家學者關起門來做文書作業就能解決的,反而是要多方積極聆聽不同聲音,並且從中找到可行的做法,如果能夠,那麼,花蓮人或許就能藉由這樣的機會,逐漸脫離大家對花蓮人是次等公民的汙名。


只是,台灣不缺乏行動的熱情,而是缺乏理性的聲音。


在我看到了昨日新聞上,傅焜萁在率領花蓮民眾北上抗議的集會場合上說:花蓮人離婚率高,是因為蘇花高一直蓋不起來,造成兩地相思的情形特別嚴重,所以,我們呼籲中央,盡快通過環評,讓花蓮人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我希望縣長趕快去學研究法,離婚率與蘇花高的關係,竟然可以如此輕易的搭上線,用這樣的技倆來欺騙無知的民眾,讓他們信以為真好像是這麼回事,看到這些煽情的手法,我心裡想可能是縣長真的在花蓮無聊太久了,沒有他發揮表演魅力的空間,因此,抓到機會後,就開始耖做這件事情,在民粹主義的烘托下,縣長成了花蓮人的救世主,更可惡的是,主流媒體完全不進行公正的報導,甚至某個白癡民x的頻道,還去蒐集花蓮人有名的離婚夫妻,作為縣長這段話的背書,我想,媒體總不會沒有學過研究法吧!但現今的媒體沉淪至此,只能說嗚呼哀哉,在濫情炒作議題的情況下,花蓮人作為次等公民的形象只會持續加深,不會有抬頭的一天。


誠心的期待,蘇花高議題能有更成熟的辯論態度。


環境教育演講心得2012.10.6

這一陣子有機會聆聽了一場環境教育的演講,主題為:「海洋教育與環境教育」,演講者的背景與學歷可說是相當的顯赫,光看到研習手冊上的個人資料頁,洋洋灑灑地列了兩頁多,讓我不禁開始期待等會的演講,期望能得到一些新的啟發。

但是,整場聽下來,我卻覺得有點失望,因為,整場演講除了一些吸引人注意的有趣影片與笑話之外,實際上聽不到實務性的東西,原本期待可以更了解在推動海洋教育與環教融合的教育現場中,如何面對不同教育專業之間如何融合的方法、或是實際推動的心路歷程分享,然而,講者花了很多的時間說明該校的團隊如何的優秀、該校的建築如何獲得了各種綠建築獎等等,這些都沒有錯,只是,我只看到一篇篇該校所締造的輝煌紀錄,但回頭想想,我無法從這麼多的績效中,看見學生因此而改變的實質能量----那種教育能夠感動人心的內在力量。

 


 
如果,我是去年剛接任衛生組長時聽到這場演講,我可能會產生無限美好的嚮往,但現在的我很清楚明白地知道,成功沒有捷徑,教育更是沒有捷徑,所以,開始會思考更多實務上的推動問題,不要每次都是形式上的作為:辦辦海報比賽、上台宣導幾個小時等等,雖然,這些活動不能說不重要,但我相信,很多老師會更想知道深耕環境教育的方式有哪些,而非只是如何增加綠色夥伴學校更多的樹葉。

我想,每位老師都來自不同學校,各有各的推動經驗,至少,我們已經不算是門外漢了,很多的環境教育活動也不是沒有做過,對於我們而言,比較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實際推動的案例分享,讓我們可以避免去犯同樣的錯誤,或者是,如何在國中升學壓力的環境下,有效推動海洋教育與環境教育的方針與策略,這些,才是我們最需要的,不是嗎?

另外,我在演講中聽到了講者在分享他去日本旅行的經驗,我本以為會談到日本推動環境教育的觀察心得,但結果分享完畢後的結論卻是­­---去日本旅行一定要準備另一個空箱子,以便裝滿更多的禮物回台灣!當下我真的是再傻眼不過了,現在的生態文化旅遊已經是趨勢了,很多的旅遊都強調不要過度消費,而是要深入體驗,因為消費習慣與環境變遷有很大的關係,今日搭飛機出國旅行不是不行,而是,如果非要消耗這麼一趟能源,至少,我能夠帶著環境意識的觀念去做深度旅遊,並且,身為教師,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舞台可以來與學生分享,在這段難得的旅行中,帶給老師在文化、生態以及地球環境意識上的啟發是甚麼,這才是我想聽講者分享的內容,不然,特別安排去日本的這個橋段的意義是甚麼?純粹只是讓我們聽爽的嗎?我想,我只會越聽越不爽,因為我根本就沒錢也沒時間可以搭飛機去日本玩!

這讓我想到了很多老師共同的興趣,就是寒暑假出國去玩,當然,這是老師很特別的需求與福利,我不反對,誰不想要出國玩?只是,我們今天當老師的,應該能夠再提升自己一點,試著去找到這趟旅遊中的教育意義與價值,用輕鬆的心情出國來給自己充電,同時,也帶回一些能與學生分享的東西,深耕自己往後的教學內容,這樣也是一種專業上的融合啊!而且,願意這樣做的老師其實不少,像知名華文部落格「阿簡老師的生物筆記」就是我認為很徹底執行這個理念的老師。

總之,談論環境教育,應該本身要對環境意識有更多的覺知,在「好城市,一定要住下來」這本書中,就有很大的篇幅談到了消費對於環境的影響。作者談到了美國知名超市「沃爾瑪」因為壓榨育越南童工而轉手高價賣出衣服的消息曝光後,導致很多社區集體罷買該超市商品的社會行動,這就是環境正義很好的題材,進一步可以討論如何透過有環境意識的消費行為來伸張我們的公權力,這些都是可以分享的啊!

最後,我的體會是,老師能夠站在講台上說話,是我們得知不易的機會,而要讓人能夠認同自己的專業,應該要事前做好嚴謹的準備,否則,只是讓人笑話而已啊!

防波堤的醜陋2010.9.28

在安平區濱河自行車道一直往海的方向騎,在大橋方向處有一塊沙灘地,那是我和我老婆婚紗照的地點,上星期日興致一來,想去看夕陽,就忽然想到這個不錯的地點,於是便驅車前往。


怎知,到了該處後,遍尋不著我們當初拍攝的沙灘,只見到很多的"粽子"散落在各處,當下我還很疑惑地問老婆說,妳確定是這裡嗎?我記得當初我們離開岸邊很遠,而且沙灘很大耶?現在的沙灘呢?怎麼都不見了,懷著滿肚子的疑惑,我開是細細觀察景觀的差異程度,結果,我發現,有好幾20包大型塑膠袋,上面寫著防汛工程專用,裡面是一堆的細土,想來可能是拿來整治工程用的,但問題是,這裡有需要整治嗎?是因為這裡逢漲潮會淹水?還是因為颱風淹大水淹過堤防,而不得以需要做整治?


那,就算是要做整治好了,難道沒有比丟粽子更好的做法嗎?現今的景觀和昔日相比,真的差很多,尤其粽子最大的壞處就是,容易堆積垃圾、掏空底下沙灘,一時的防洪目的雖有達成,但就長久而言,還是沙灘不斷流失的後果,就像今日所見,我們已經看不到任何沙灘,而只有被浪潮推擠的忽遠乎進的垃圾堆而已。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有真正的永續工程,而不是工程永續?


國家地理頻道「世界地球日 大地脈動2006」專輯心得--回顧文

這篇文章,是我在2006年觀賞國家地理頻道「世界地球日 大地脈動2006」的專輯時,有感而發所寫的心得,那時後的我還在花蓮實習,時間一晃眼就又來到了2010年,經過了四年的我,因為接觸到更多環境的議題,對於"環保"二字已經有別於以往純粹只是學問上的興趣而已,反而有更多實務上的操作性了解,包含環境教育的推動、河流人文景觀的改變、生態視野的提升...等等,很多關於環境議題的敏感度與複雜度,又有了更多元化的思考。

如今,將原本這篇熱血的文章,再次放到這個部落格來,除了提醒自己不忘初衷的人本關懷之外,更希望藉此延伸出更多未來充滿行動力與反思力的四年,讓環境教育的路走得更踏實!


國家地理頻道「世界地球日 大地脈動2006」專輯心得


基本上,地球因為有了大氣層的保護,使得各種生物的生存成為可能,重要的是大氣層中的臭氧可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使得我們得以免受侵害,並且,其所提供的少量溫室氣體,讓地球上的溫度不容易快速散到太空中,因此不會形成一下高溫、一下低溫的惡劣環境,因此,大氣的溫室氣體是地球的保護傘。但是,任何的狀態若產生極端,原本應該是保護我們免受外來侵襲的機制,會馬上變成對內攻擊的樣態,全球暖化就是最佳的例子。


當溫室氣體的比例因為吸入過多二氧化碳而遽增後,便會增加保護傘的厚度,使得熱源難以溢出,而不斷地在地球內部循環,就好像一個大暖爐ㄧ樣,使得世界各地的溫度都高出原本的平均值,乍看之下,氣溫升高似乎不是一個多麼明顯的氣候變遷,但是,長遠來看卻是一個可怕且嚴重的影響,其影響的層面包含了生物居住型態的改變、洋流系統的遽變、氣候的快速改變以及人類社會的危機。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現今的380ppmv足足增加了約35%,而由冰核鑽探分析中可確認,現今二氧化碳濃度已超越地球大氣過去65,000年以來的紀錄。(2007/04/13新聞:全球暖化/你願面對真相嗎?)


當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僅只是被大氣吸收而已,同時也會透過海岸線的碎浪所吸收,當海洋吸收了過多的二氧化碳之後,其酸度會增加,酸度增加則直接影響棲息在珊瑚礁區數以萬計的其他生物,在大堡礁等熱帶和亞熱帶的珊瑚礁區,珊瑚很可能近乎絕跡,而諸如珊瑚、貝類、海膽和海星等生物,也會因為高度酸性讓牠們難以製造和維持堅硬的碳酸鈣骨骼和外殼,使得鈣代謝失常而生長緩慢、數量減少,但因為浮游生物是許多魚類和其他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當食物鏈的供給端減少之後,以這些海洋生物為食的魚類必然也會隨之減少或滅絕,因此,海洋酸化將會破壞整個海洋的生態系統。除此之外,這些原本保護海岸地區不受海嘯等天災波及的屏障,因為快速鈣化而失去原有功能,亦會提高人類社會受到海洋侵襲的機率。


除了海洋生物系統的破壞之外,北極的冰層融化更是一個明顯改變的事實。一般來說,北極冰層的溶解是配合時節來進行,在每次的夏至來臨時,會融解一部分的冰層進入大西洋中,直到冬至來臨才會再度結凍,形成一個穩定的循環系統。而今,全球暖化的影響,冰層溶解速度不但加快,加上其冬至結凍的速度趕不上融化的速度的結果,以至於很有可能在下一個夏至的來臨之後,北極已經沒有冰層可言,到了冬至時期則很難再度形成冰層。探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在冰層減少的情況下,太陽的日照會因為沒有冰層的屏障而直接射進海洋當中,因此增加了海洋的表面溫度,因此溫水會繼續融化僅存的冰層,更加速冰層的融化。


另外,冰層融化的直接結果,則是大大地減少北極熊的棲息地,並加速北極熊的消失,原因在於,北極熊賴以維生的海豹因為冰層消失的結果,獲得了充足的海洋面積而可以自由至海面上換氣,因為他不需要去找冰層上方的僅存洞口來進行換氣,但是,在過去冰層遍佈的情形下,這些稀少的小洞卻是北極熊的最佳狩獵地點,北極熊的嗅覺能夠偵測到海豹的呼氣孔,因而可以準確地鎖定海豹浮出水面的位置,找到食物。


而今,冰層減少後的結果,不僅大幅度地降低獵食的機率,也提高了北極熊獵食所需消耗的能量,根據研究,現今的北極熊開始呈現「瘦身」的趨勢,與過去的體重相比,足足減少了約25%的重量,使得其生存條件更加不利。除了北極熊生存不利之外,對於地形較低的國家而言,亦造成隱憂,根據報導指出:到了2100年,海平面將比1990年高出38公分至56公分,全球許多重要城市將被大海吞噬。


除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過高之外,雨林以及農地的快速消失,所減少的氧氣製造量,也是全球暖化的重要促成原因。在非洲,剛果河流域的雨林,佔全球的四分之ㄧ,是非洲半數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雨林的存在不僅提供了野生動物、植物一個絕佳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的是,可以說是地球的氧氣庫,雨林中數量龐大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可將大量二氧化碳轉化成為大量的氧氣,從而降低了大氣吸收二氧化碳的機率,但是,隨著工業排放的數量增加,加上雨林的快速消失,使得地球整體的耗損率過大、速度過快,製造氧氣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二氧化碳增加的速度,使得全球暖化的危機更形加劇。


影片當中有提到,因為在過去20年間察覺到臭氧破洞的危機,故提倡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雖然化學藥劑的破壞率已然減少許多,但是破洞仍然存在,據研究指出,大氣中的臭氧破洞面積可達美洲與俄羅斯國土加起來的面積那麼大,因此,這麼一個大洞所帶來的立即威脅便是日照面積與速率的增加,不過在過去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高的情況下,單憑日照的直射還不至於造成整體氣溫的急速增加,但如今,臭氧破洞的存在讓全球暖化的危機雪上加霜。


不過,弔詭的現象是,因為工業污染所形成的褐雲,本質上是一團具污染性的空中懸粒物質,在中國所產生的褐雲,可以在三天之內達ㄧ千萬公里,飄過太平洋上空,來到美國的西岸,這些褐雲所造成的影響便是空氣品質的惡劣,人類因此而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增加,但矛盾的是,因為這些褐雲的存在,反而減少了日照直接穿過臭氧破洞的機會,減少了暖化的速度,換句話說,造成暖化原因的產生物質卻反過來阻擋了間接促成暖化的因子,形成了一個困境,那就是,倘若我們極力消除這些褐雲的存在,那麼暖化的速度會增快許多,雖然,日照並非主要原因,但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加速因子,但如果不去處理褐雲問題,則其內部所形成的暖化作用仍然會不斷持續作用,兩者的結果,都會形成最終的暖化危機!


面對這樣的一個結果,科學家們所想出的方法,卻是最簡單、也最容易實施的,就是「種樹」。沒錯!就是種樹,在極力消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當下,也積極地增加樹木的數量,降低排放二氧化碳的機率可能需要考量政府政策、企業開發、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等複雜議題,但是,種樹卻是一個簡單的「有氧運動」,要做到平常少開車、少用電器可能需要長期的推行,但只要有一塊小小的土地,任誰都可以很容易地栽種樹木,並且,只要在人的一生當中種植約10棵樹木,就能夠吸收個人終其一生的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算是相當簡單的節約能量運動。由此可知,即便全球暖化的議題如此地複雜難懂,但人為的建設卻可以簡單就做到,而透過這小小的動作,所能帶來的卻是大大的改善。


在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寫下關於全球暖化的影片心得,只是單純地想要多一份對此議題的了解與關心,畢竟,比起在全世界各地如此眾多的環保團體來說,這樣的一點心得整理真的算不了什麼,但對我而言,卻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的一刻,因為,透過這樣的整理,讓我更深層的反省我現在所居的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面貌,而身為這個家的一份子能夠有什麼樣的行動來改善自己的環境呢?


於是,我的腦中構思起環境教育的規劃,從這一刻起,我將不遺餘力地去推行環境教育,只要有舞台,我就能夠來帶領我的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思考,倘若,真的有機會順利進入教職的話,環境教育的提倡將會是我可以努力的方向,不管是擔任班級導師也好,或是幸運的承擔起衛生組長的工作,我都能夠有一種動力,來構思環境保護的計畫,對於自我的行動來說,多用環保碗筷、少用塑膠製品已經慢慢成為了我的生活習慣,進一步要學習的是,關於廢物利用的相關知識,如此才能大大提升生活的素質,讓環保行動不只是消極的不去做而已,而是轉化成如何去做的積極行動!


參考網址

1.環境諮詢中心

2.熱帶雨林的變遷

3.聯合國永續發展二十一世紀議程


社大筆記99.9.15田野調查實務


推薦書單:田野的技藝
l   工具
1.     
2.      筆記本:可用夾板上綁上一枝筆,作為隨時記錄用
3.      活頁紀錄卡:每一張卡為一張隨手記錄、訪談日期與地點、受訪者姓名、年齡背景電話地址職業..
4.      錄音筆:先行預錄聽聽看自己的聲音,錄音時須加入當時的時間地點,例如:今天是99.9.15訪談的人物是….
5.      相機:包含充電電池、足夠容量之記憶卡

 


 
l   善用地圖、電子地圖
1.      GPS經緯度定位
2.      指南針協助標示方位
3.      辨識公路標記:為追查環境污染源的行動中,需要藉由路旁的公路標示來進清楚,以方便下次再來時不會迷路
4.      地圖對於田野的方位確認,以及後續的部落地圖繪製相當重要
5.      重要地標可協助方位辨認,例如:國道、縣道、山峰、寺廟、教會、學校、墳墓、觀光風景區等
l   田野日誌與雜記
1.      一定要事先做足功課:訪談環境調查、人物背景掌握、社區歷史脈絡
2.      透過書寫記錄訪談時的感動與觸動
l   如何完成一次成功的訪談
1.      密集性拜訪,同時表明自己的目的與需求,與受訪這建立基礎性的關係
2.      以聊天方式,引導受訪者輕鬆進入會談情境
3.      若受訪者不願再深入或刻意迴避話題,應立即轉換話題(訪談者須事先針對主題準備多項問題,以俾臨場發揮),以免訪談的氣氛中斷,同時也表示對受訪者的尊重
4.      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去問問題,應站在放訪者的角度上,例如:與原住民談喝酒、直接問別人薪水、原住民的衛生教育
5.      男生要做田野調查,可找一位女生搭檔,相當益彰
6.      稱呼很重要,有些人叫他阿伯,它會翻臉,所以,保險起見,可以跟著別人
      的尊稱一起叫
l   攝影與錄音
1.      熟悉環境
2.      人物影像必須徵求受訪者同意
3.      受訪者提供的資料,須徵求受訪者同意後才能進行影像紀錄
4.      拍攝的角度取景很重要,盡可能去拍出當事人的味道,例如:家中的擺設、門牌號碼、家中特別有意義的事物;當受訪者在進行思考時,也可以拍攝當事人的表情,會有韻味
5.      作田野最忌諱一個人到家中去訪問
6.      完成之後,最好與受訪者一同合照,做更完整的紀錄,並於訪談結束後,洗照片給當事人
7.      錄音的部分,如果當事人有辦法用歌曲傳遞,那最好,例如:原住民擅長歌
唱表達情感
8.      資料夾名稱須標示清楚,例如:2010915社大許老師教學心路歷程訪談聲音檔(影像檔)
9.      相機的記憶卡,最好每次出發前拍攝都是空的,沒有之前遺留的照片,如此在做整理時,才不會被干擾

從政府”支持外勞工資與基本工資脫鉤”與”開放陸生來台享受健保”之事件,反思學校推動人權素養的意義

我是一名國中教師,在教育現場中,我常常透過各種形式和場合,和學生宣導並使其體認到人權價值的重要,從教育的各個層面中,都會嘗試和學生透過對話來使其理解,人權的精神不外乎就是尊重!

然而,看到政府近期的各項作為,讓我對於政府口口聲聲要落實人權價值產生了錯亂甚至是反教育的感受。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關心

關心一個人,可能用很多種方式,但不可否認的,關心的過程中還是很難擺脫自己的價值觀,以至於在付出的過程中,自己和他人都備感壓力。很多時候,我也不是不懂要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只是,常常會失去耐心,特別是對於最親近的人更是如此,至於為何如此?我無法從任何理性層面窺見,只能期待透過如實的接受現在的自己,剩下來的一切,就全都交給神吧!


 

2012年7月1日 星期日

2012.7月暑假學習之旅

學習去經驗一切,而非理解,這是我的人生新課題

7.2時間過的還真快,又來到了暑假考驗營啦!連上3小時的急救CPR真是有夠High:-)  走馬瀨農場

7.6
出發了!前往花蓮進行個人暑假的第二梯營隊,我最愛的快健營:-)

7.10
搭了快6個小時的車,終於從花蓮返回台南。

身體雖然疲憊,但回想著這四天以來,學弟妹們、學長姐們、萬子、爸爸媽媽們、師父們一同齊聚快健大家庭,努力共同付出的畫面,仍然有著萬分的感動。

當然,也感謝著這樣的機緣,讓自己有機會去練習耐心與陪伴,在過程中也發現了自己未來可以再更精進的方向,要時常覺察並調整自己的狀態,讓影響利多於說服力,透過與學弟妹的對話與互動,讓自己多了更多的省思。

回程的路上,我看完了"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書中的畫面與支字片語,不斷地縈繞在我腦海裡,是的,寶藏就在自己的心中,但往往必須透過旅程中的探索,才能真正意識到原來自己真的擁有無限的潛能。

回到台南,滿天的星空,好似花蓮七星潭的精采夜晚,在不同的時空中,我卻同樣仰望著同樣的星空,不管未來的變化如何,我深信只要擁有同樣的信念,無論到哪裡都會遇見同樣的夥伴,各自在不同領域上發光發熱。

接下來,要進入七月的第三梯次階段了,我願帶著這樣的精神,繼續探索更多未知的自己,也期許自己發揮更多的影響力,讓自己充滿更多愛的能量。

7.22
能量滿滿,收獲也滿滿的青少年營結束了,真的感謝所有這次的學員夥伴們,是你們的認真讓我的教學更有熱情,也克服了更多的挑戰與困難,看到所有在營隊中成長再突破的夥伴們,心中只有滿滿的感動與感謝,謝謝你們,有大家真好!接續這樣的力量,繼續往綠二前進吧!七月份的最後一梯營隊,我來啦!

7.28
充實的七月即將邁入尾聲,而我的營隊生活也終於畫下了句點。這次回到兒童營,從與孩子們的相處中,深刻的體會到體力真的很重要,也發現自己的健康真的要好好的重視。回首這一個月來的點點滴滴,從大學生到青少年,再到兒童,發現自己又再度突破了更多的限制,也懂得更自然的轉換狀態來因應不同的教學環境,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在回到學校之後,面對著同樣的學生,固定的教學節數,以及許多行政雜事的環境下,依然保有這份彈性與熱情!!期許自己,也祝福自己:-)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教師考核之我思

最近連署沸沸揚揚的教師考核辦法,在我看來,是錯把手段當目的了。的確。老師的考核標準要建立,才能篩選淘汰不適任教師,然而,透過一連串的考評表來形成考評標準,只會引發更多不信任而已,因為沒有一個老師聞考評不色變的,這是人性!更何況,考評表的內容,也很難兩全,太籠統則不夠具體、太具體則無法涵蓋,怎麼設計都會出問題。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光明與陰影

今天早上,天空出現了明亮的太陽與黑暗的烏雲,一早起床,就有一種達利的超現實,忽然想起今天是畢業典禮,瞬間拉回現實。

終於,典禮在剛剛結束了,今天的過程一切都很順利,看到了學生們所留下的真情眼淚、看到了學生走向我說聲謝謝老師這三年來的照顧、看到了體育班的孩子擁抱著導師與組長痛哭,但同時,也看到了部分學生仍然做出令人討厭的事情.....

看著這些,我突然想起了今晨的天空,原來,明亮與黑暗的存在,都是一種真實,有些時候,作為老師的我們,會期待孩子真正有長大的那一刻,過程中都會有所磨合,但也是因為經過這些磨合和交融,才會出現真正令人感動的風景,對學生、對老師都是一樣的。

最後,感謝今天為了畢業典禮付出的每一位伙伴,我們完成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也祝福所有畢業生,一帆風順,把握每一天,創造更美好的人生風景^^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強.艾德格


胡佛,一個叱吒美國情報局長達48年的人,在其居功厥偉的傳奇一生中,締造了諸多的傳奇。但是,讓人感到最不可思議的,竟是他平淡無奇近乎於無聊的私生活世界。你可以想像一個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男人,竟然在其一生中沒有任何娛樂、沒有異性伴侶、沒有我們所想像的奢華糜爛,其所擁有的一切,就是其終期一生所奉獻的調查局!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魔戒草地音樂會


老實說,當初在購買魔戒草地音樂門票時,只是想說單純的聆聽音樂而已,沒有想到到了現場之後,竟然發現還有超級大螢幕,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是配合電影播放的,當下就覺得非常興奮啊!尤其對我這個超級影癡來說,可以重溫電影畫面又可以聽到現場的原版演奏,真的是人生中太美好的一件事情啦!

2012年2月24日 星期五

課堂雜記

剛剛上課時,玩了一個分組抽籤的活動...

沒想到有同學自己私底下交換,當下很憤怒地指責這樣的作法其實破壞了遊戲的公平性,但馬上冷靜下來思考,如果在飆下去非但不能緩和情緒,更很可能讓該同學在班上留下更多負面的印象,因此,馬上轉換作法,直接討論舒適圈和學習圈,透過同學一點一點的回應和互動,終於又回到比較快樂的氣氛,於是,立刻決定重新玩一遍,並暗示大家記得走向學習圈,換到哪一組都是新的學習和體會。

接著,在下課後,我把那名同學找來,先用otfd表達我對他行為的想法與期待,最後用aamr來表示我剛剛有點失控的歉意,學生立刻搖搖頭說這是他的問題,並且告訴我他之所以會自己換籤,是因為他不想要和某一個同學在一起,結果,很神奇的是,重抽之後,他還是和他最不想要的人在一起了,我當下又根據這樣的結果,和他說明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個道理,希望今天這樣的經驗對他來說,能夠有所體會。

整個處理過程,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也逐漸跳出了過往的舒適圈,而嘗試一個不太熟悉的處理模式,我滿感謝這次的經驗,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每個孩子行為的背後都一定有其內在的動機,難就難在,在課程進行中如何做到最大的觀察與提醒,並藉機說法還不能讓孩子產生反感,這就是往後要來研修的課題。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校慶的體會~~失落的學習

許多時候,我們都習慣依照計畫來過生活,往往,我們過著今天卻不斷計畫著明天、下星期、下個月、下一年、甚至是更遙遠的未來。不過,對於現在的我而言,計畫這個功夫不是一件難事,反而,如何學會在計畫執行中,去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進而改變原定計畫,去做出自己認定很重要的事,來達到自己心最感充實的心態,才是最難的。

這樣的體會,源自於今天校慶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