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今日學習

評價他人會帶來痛苦,特別是帶著敵意與論理的心情時,召喚而來的是相對的反擊!

不過,小我的出現是生存必然的遊戲,他讓我在論戰時展現權威,但也僅限於內在的自我勝利,事實上,這是一種反覆的自我心理遊戲,玩家永遠只有一位,那就是我自己,因此,也只有我自己是自己的玩伴,因為我就是那個競賽,我就是遊戲本身,到頭來,所有的評價,無論正反,最終都回到自己身上,此時,看見自己的無所不能,以及無能,兩極的存在,卻是完美的契合,而痛苦就是在這兩極中的電光火石!

所有的痛苦都不是來自於事實,而是來自於自己對事實的觀點與看法。這一句話,是一個靜心,照見自己的內心,點亮黑暗的無明,讓自己看見真正的力量,不是存乎兩片嘴唇,而是願意看得深,放得下,才能走得遠。

這是個很值得紀念的美好經驗,因著機緣,我又感受到我那充滿莊嚴,論理,但也同時洋溢著慈悲與愛的內在高我,只有他是我心靈的統帥,因他不斷向我訴說著我早已深知的訊息,讓我回憶起當初靈魂的約定,並再次承諾彼此~~不要忘記~~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自我省悟

小我,無處不在,特別是當別人對自己有不同意見或想法時,小我的防禦心會更強烈,憤怒與不滿也就跟著來了,腦袋的反抗會在心中形成負面能量,一但靜心覺察,就會發現這一切都肇因於我執與偏見,這種感覺很不舒服,但是,卻什麽都不能做,與它在心中共處,相信一切都是神的安排,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依然要很努力的去做好每件事,很痛苦,很困難,但一切就如溪流流過銳石般,水花處處,但終歸於大海的寧靜。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書摘:核電員工最後遺言第一章


我不是反核運動家。這20年來,我一直在核電廠工作。
我遭受了100次以上的體內輻射污染,得了癌症。
我曾經畏懼死亡,但母親鼓勵我,沒有比死更可怕的事情。
因此,我決定在死前站出來,把我知道的真相公諸於世。
只想在這裡告訴大家:「所謂的核電廠,就是這麼一回事!」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不是”No”的”OK”》

 今天晚上,聆聽了一場"《不是”No””OK”》我在印度與斯里蘭卡,草根組織的劇場實踐學習"的講座,透過講師靖雯(國際特赦組織台南小組志工)短短兩個小時的分享,讓我對於印度、斯里蘭卡與博圖人的境遇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能真正感同身受這種處在受壓迫者環境下的自我狀態,試圖與現實生活妥協與拔河的矛盾與意志力,或許,這就是靖雯所說當地劇場工作者所展現出百分之兩百的能力的根源吧!

的確,透過生命經驗的彼此交換,我們才能貼切的去體會到人我之間關係的存在,是如此的珍貴且深刻,並以此喚起自己內在的力量,去看見這些隱藏於社會主流霸權下的每一個個體,其實和自己並沒有不同,都同樣承載著命運的安排來盡可能做出最好的回應,若真要論及差異性,我只能說,這些受壓迫著的內在覺知力量所可能併發的生命力,絕對可以震撼整個世界,而我們只需要全然的諦聽並傳遞,就能協助這個改變擴及全世界!!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第一名


這是一篇讀完後很令人感慨的文章......

文中主角皆以中年位居要職,但對於當年得狀元時"求學"感觸卻都帶著"未竟之憾",因為在追求各種"名相"的成就時,只能先遮蔽住自己內在的聲音,即便雖然仍然可以在社會的位置中取得良好的頭銜語名聲,但是,從訪談的字裡行間,還是能感受到一種--不得不戰的焦慮與嘆息!

這些年來,無論經過多少次教改,但是,其核心還是不脫離要拼"輸贏"的價值,不知道這是否源自於台灣人的集體意識作祟,總覺得我們不可以輸人家,這樣的社會環境雖然營造了一種集體向前追的衝勁,但也確實逼出了更多的不安、徬徨、挫折與無法坦然,過於要求自己"正向積極"的背後,其實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壓力,使得"行行出狀元"也必須建構在--必須是該領域的狀元!!

所以,我們看不到那個"行行"本身對於穩定社會結構與其職業價值的貢獻,反而,還是強調要出"狀元"的菁英態度,這種集體的潛意識焦慮,浸潤在教育的學習環境中,形成學生的高度內化,以至於我們無法透過教育,讓學生學習去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因為,你怎麼能用"頭腦"去聽自己的"內在"聲音,這個"頭腦"是期待成為狀元的,但是,人的內在渴望的是一種被理解、被接納、被尊重,當這些渴望與功成名就綁再一起,就成了人的心理牢籠,除非勇敢看見自己,否則永遠無法脫離,就像文章最後所說的:太早被定義為「第一名」,是人生何其沉重的負荷啊!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暈眩給我的啟示與人生禮物

2013.10.19星期六,我在凌晨3點多驚醒,突如其來的從睡夢中坐起來,驚覺老婆正因為隔壁鄰居有激烈的爭吵與摔東西的聲音而打電話報警,我當下的反應是斥責老婆還不趕快睡覺(前意識覺得她再打電話聊天><),說霸立刻躺回床上,就在那一瞬間,我感覺天眩地轉,柔軟的床鋪突然成了難以躺臥的泥沙流,做在床沿邊只見眼前的衣櫃不斷晃動,無論甚麼方法都沒辦法讓自己鎮定下來,就在極端暈眩的情況下,我感到有股強烈的嘔吐感,心想或許把東西吐出來就沒事了,但一走下床,頓覺四肢無力,只能攀爬在地上,一步一步地爬進廁所內,對著馬桶開始乾嘔,就這樣折騰了好一會兒,心智不斷地確認自己究竟發生了甚麼事,肚子不痛也沒有發燒,只有純然的暈眩感,就這樣恍恍惚惚地過了一夜,隔夜起床,眼睛一睜開,覺得精神似乎有回來了,是好了嗎?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暈眩


突然的暈眩,好像自己坐在永無止盡的咖啡杯中,理所當然的安穩世界,瞬間成了不停旋轉的奇幻世界,行住坐臥皆有身在夢裡的混沌之感,手中各種彩色的藥丸,是進入恍惚幻境的入場券,有如達利的異想世界.......

沉重、疲憊、無力、緩慢,使我徹底又再一次經驗了脆弱的定義,甚麼都不能做,因為,越是刻意則暈眩的更強,這或許也是ㄧ門功課,讓自己學習與痛苦相處,因為只能"慢慢來",必須拋棄腦袋無謂的掙扎,拋棄任何意志力的努力,讓自己也成為暈眩的一份子,學習當一名病人,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愛上你愛上我,觀影有感


講師是一門志業,因其本質是建立在自已與他人生命歷程的互動中,讓彼此都能心神領會對於人生中的重要課題有更寬容的理解與看待,不僅是對學員,對講者自己永遠是收獲與回饋最多的。

但若,把講師視為抬高自己聲望的途徑,過度強調操控觀眾心理的技巧,來贏得學員的掌聲,這是虛幻且不真實的,因為,到頭來,自己所曾經講過的話都會回過頭找自己,不管台上多麽光鮮亮麗,最終仍舊要與自己內在的黑暗共處,躲也躲不開!

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先誠實的面對自己,與內在小我共處,才能進一步看見困惑與矛盾的存在,然後,才能重新產生力量,讓原本就存在於自身的生命能量,自然而然的發散出來。

若能如此,每一個交流的片刻,都會帶著豐富的情感與喜悅,讓所有人都活在當下中,那就是內在神性的力量與光芒!

2013年8月29日 星期四

差異化教學研習心得

差異化教學的教育原理,是以學生為主體,因應學生多元的學業準備度與興趣,來持續一致的運用各種教學法,並調整教學內容,換句話說,教學應該顧及學生學習成就的雙峰落差現象(即低成就與高水平),透過適切的學習任務,給予學生適當的學習挑戰來提升學習動機。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土地與我

 最近的我,變得很奇怪。

因為我過去很少會轉貼與社會議題有關的嚴肅議題,但我回顧了從4月份以來的發文,很多都是與土地徵收與環境正義的社會新聞,從台東美麗灣、蘭嶼東清水泥攪拌廠案、反核四案、苗栗大埔案...等等,很多人,包含我最愛的家人與老婆,都覺得我變得很偏激,而我也一直反覆問自己,我真的是這樣嗎?

我必須承認,很多時候,我還是會容易受到媒體的報導而影響了對事件的判斷,因此表現的很偏激,但隨著我對於相關事件的資料收集,與各種論述報導,我發現我對於台灣這麼多屬不清的各種關於土地正義、環境正義與居住正義的案件,真的是了解的太少,而能夠提供讓我對於這些議題有更客觀的論述平台卻是少之又少(只有公視的報導較為客觀),透過這些分析與研究,讓我自己對於身為公民的角色有了更多的衝擊與深刻的反思。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古今中外領導人物—甘地的智慧與風範(上)


甘地的領導思想研究


甘地的不合作運動,最終可以獲得英國的讓步,並獲得人民封為「聖雄」的封號,絕非只是單純的消極不合作行為就能達成,相反的,在不合作的背後,隱含有更深入的積極面意義,以至於甘地的不合作運動可以持續做為其對抗英國霸權的終極武器。因此,究竟這個不合作運動的精神,隱含了哪些重要的領導思想?這個領導思想又是奠基在甚麼樣的學理基礎?這些都值得進一步去探究與省思,而透過相關理論的詮釋來分析不合作運動的行為,並從中獲得組織領導經驗上的啟發,對於甘地的領導哲學,才能有更深入的見解,並從中窺見甘地這一偉大人物的不同面貌。是故以下分別綜合社會學的衝突理論、社會實踐論來探究這個不合作運動的思想本質性與啟發性。

古今中外領導人物—甘地的智慧與風範(下)

甘地的生平與重大歷史事蹟

西元1867102日,穆漢達甘地Mohandas Gandhi,出生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波爾本德爾印度教家庭,父親,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是當地拉甲可(Rajkot)自治區的土邦首相;母親,Putlibai,是他父親的第四任妻子。甘地全家族信奉印度教,屬於第三種姓吠舍。家族曾世代經商,祖父、父、叔先後擔任過土邦及波班達邦王公的首相,在卡提亞華享譽一方。

甘地13歲娶10歲的卡司杜巴(Kasturba)為妻。他們有4個孩子,全是男孩。16歲時,甘地經歷了人生的重大轉折。當年,他的父親臥病不起,妻子有了身孕,孝順的甘地每天陪伴照顧到晚上。有一晚,叔叔接替他,他卻直奔房間與妻子溫存,直到佣人敲響了房門並告之父親去世的消息,甘地無地自容,留下他終生難以洗刷和忘懷的污點。

1888
,甘地19歲,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法律。在倫敦期間,他恪守著離開印度時母親對他的教誨:不吃葷和不酗酒,並且成為了一個素食主義者。這可以認為是他有意識選擇非暴力的第一步。他參加了素食社團,並且當選執行委員會委員,還成立了一個地方分會,這給了他組織和運行社團很有價值的經驗。回國後,他取得了英帝國的律師資格,在孟買擔任律師工作,但是因其個性較為溫和,第一份質詢工作便因怯於辯論而臨陣脫逃,因此,在律師的工作表現上沒有起色。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社會學

社會學的研究,是在其自身無法客觀的條件下,"用社會解釋社會"的方法,探究社會事實的複雜性,然而,正因研究者的矛盾性(既浸入又抽離)狀態,才能真正客觀性的看到隱藏於事物下的本質性。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台東旅途記事



移動,從農村到城市

流動,從自然到文明

轉動,從涼爽如春的早晨到餘暉四射的黃昏

在旅途的變換之間,心情也隨之換上了新裝,相片的瞬間光影,留住了每一刻的感知思緒,在一動一靜之間,在沉浸與跳出之間。

我,是生命的旅人,但,卻不願只是生命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