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別習慣於沒有愛的言語


昨晚臨睡前抽到此卡,內心無比震撼,透過昨日的家排讀書會與小排列,我回顧了自己的ㄧ切,深深地發現自己雖然相較於過去有更多的覺察,但內在的"控制性"仍舊未曾消減,這種企圖控制一切的力量,常常引發自我衝突的耗能,而不是轉而有能量的被運用,因此,內在的不平靜仍舊是最大的關鍵。


回顧中,看見了自己的許多教育方式,是包裝式的,裡頭當然有愛,但成分複雜,在愛的流動之中,有更多是關於自己價值觀的捍衛,因此,表現出來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從而創造並延伸了許多的應對策略,使得這個解決本身,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新的問題。

例如:為了解決學生上課吵鬧的現象,我常使用立即性的斥責,雖然一時之間可以讓學生安靜,但同時間,我也創造了一個我與學生關係上的緊張狀態,這就成了一種師生關係上的問題,學生是乖順了,但同時也隱藏了內在的真實性,所以,我是獲得了表面上的歸順,但實際上失去了進一步接觸、理解與接納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的所言所行會形成分裂的狀態,受制於深層無意識的制約,以及理想上的期待,常常被迫要面對自我對話的紛紛擾擾,這裡頭是沒有寧靜的。

就連我在撰寫上述文字的同時,我腦中立刻閃現出駁斥的語言:憑甚麼說斥責不行,難道斥責本身就沒有愛嗎?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不能以管教來約束孩子,孩子如何學會真正的規矩?這太空泛了......啪啦啪啦啪啦,腦袋瞬間開了一場精彩的批判與辯論大會,內在小劇場的燈光全下,眾演員輪番上陣角色扮演,好不熱鬧。

然而,靜下心來,我的內在神性便能明白,所有這些紛擾,都是不著邊際的,只能停留在解決的層次,是一種滿足於自身的控制感,那不是愛,事實上,我很清楚的意識到,斥責就是一種手段,是為了使孩子能學會負責任的方式,是一種對應的模式,這個模式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我以為那是唯一的方式,倘若,自己能夠有力量去創建出更為平和的方式來提醒學生學會負責任,那需不需要透過"斥責"來達到目標,還會是一種困擾嗎?

追根究柢,斥責本身若不具備愛的言語,那麼自己在只是在扮演教育者,純粹就是一種扮演,但這樣的扮演就如同"為自己出征"的主角一樣,始終戴著面具來面對,時常給予自己的行動一個了不起的理由,說打他、罵他是愛他,說這些處罰是愛,當然,若以"生存"的機制來說,這沒有問題,就像一個嬰兒把手放進滾燙的熱水,你會擔心他受傷,因而斥責他,運用制約使他學會保護自己,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裡頭充滿著滿滿的愛,然而,當孩子已經學會用對話、用思考來面對人生時,我還需要用"生存"角度來制約他的反應嗎?還是可以轉換成更成熟的方式來引導?

進一步深入這個打罵的歷程,事實上也是我所受制於家庭模式的傳承學習,看建家庭力量仍舊作用在自己的身上,所引發出一連串的言行思維,是我所以必須承擔的重大責任,不是為了把問題再拋回去,或試圖以此來責備自己的父母親,這些行為不是愛,是逃避,是為了躲回自己的溫暖洞穴裡,以躲開陽光的刺激。

看見自己仍然存在此一負荷,看見自己頭腦無意識的包裝,看見自己內外的不一致性,才能根本性的理解自己究竟處在何種狀態裡。透過深度的覺知,以看見自己時不時的跳入、跳出,才能慢慢地清理這些沉重的負荷,然後逐步找回那原本就存在的輕盈與清晰。

的確,別習慣於沒有愛的言語。這裡頭所謂的愛,就是如此的輕鬆、純淨、具有高度感染性能量的狀態,頭腦所想的"我對你好"的思維,看起來像是愛,但實際上,是一種控制慾的表態,因為你的所作所為不能使我認同,不符合我的規矩,所以我透過懲罰來使你歸順,順從我,就是順從這個社會所教導的,順從這個社會,未來才能得以適應他,這所有的脈絡,建立在一個基礎點,就是順從社會,而非創造社會,"順從"是依據"叢林法則"的生存邏輯,弱者需要適應強者、無能者要聽從有能者,是以能力來區別優劣的原始社會,但無論是遠古時期的狩獵時代,或是今日的都市文明,都脫離不了這個千古不變的法則。

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循生物的本能來過生活,我們不是做不到,如同我也深信我不是做不到,只是,在生活當中,我有較多的時間是受制於生物體的生存思維,因而起了競爭心、起了忿恨感,就像當一群老虎發現荒野中只有一頭鹿時,必然會爭先奪後,求得溫飽。這是生物體的本能。

問題是,我已生活在如此豐盛富足的現代社會中,我為何還要抱持著"求生"的念頭?抱持著"恐懼"來過生活?以至於我無法經驗到徹底的神性釋放?這其實反映了內在極深的制約作用,小時候,我就是一個善惡分明、是非分別清楚的小孩,對於很多的現象,我總有很多的想當然爾,這種對與錯、善與惡的區別,是如此的清楚,以至於我仰賴他形成我外化為正義之士的形象,因此,循著這樣的道路,我自然很容易進入教育界當中,當起了捍衛道德的義士。

然而,這種善惡分明的控制性,成了我生存的依賴,我不能接受自己是不正確的、不夠客觀的、不夠明亮的,不夠有能量的,因此,透過教育的方式,我得以進行更多隱藏性的包裝,我將這些不夠完美的東西,化成更多的自我檢視、化成更多的內在分析,只為了讓人看見,我有多努力、我有多認真,而這一切努力的源頭,是為了取悅、為了認同、為了迎合、為了取得能被看見的機會,說到底,源頭仍是競爭,是渴求、是奮鬥、當然,更是匱乏。

說到底,凡夫俗性的力量依然牽引如昔,最終,我所能頓悟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沒有所謂的道路,更不存在終點,一切都是過程,我只能在過程的流裡頭,去浸潤、去流淌、去體會。

狀態的高低、能量的盈缺、衝擊的深淺,都是相對性的,然而,提升自己的覺察力與感悟力,卻是絕對必要的,倘若自我意識無法揚升,心中我執的幻象無法消除,縱有再多的知識、再多的技巧、再多的學理,都掩蓋不了,心中缺乏愛的匱乏狀態。

這是一種練習、一種內在釋放與和自己再一起的深層同理,我必須先回頭同理自己的種種,我才能徹底的經驗到:我即是他,的意識狀態,自悟,方能悟人,若沒有先自悟,則是""人了,因為在尚未完整經歷自己所有的一切之前,談論以愛服人、以愛教化人,都是虛偽的自我包裝。

別習慣於沒有愛的言語。透過你充滿愛的行動,透過你的服務,你將得以將人從苦難、自我創造的悲劇與無知中喚醒。

因為你,整個世界得以覺醒。你承擔此責任的開始,就是黃金紀元的起點。~~Sri Bhagav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