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1日 星期四

青輔會壯遊計畫1

我的一個好朋友,在她多年的教育旅程中,經過不斷地思考、反芻、最後決定要來真實地來做些事情,從流浪教師到壯遊計畫執行者,教育的理想沒有改變,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我很驕傲的把這份「青年壯遊台灣-尋找自己的感動地圖」實踐計畫書,完整的放上來,希望所有在教育現場耕耘的夥伴們,都可以來看看這份計畫,並給予最真誠的建議與想法喔!





計畫名稱:探訪後山的孩子: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提案人:梁馨月
一、   實踐計畫發想
1.價值觀的省思--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八八水災過後,一直想著自己能為台灣做什麼?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又了解多少關於台灣的現狀?特別關注從小所嚮往的後山,在慈濟大學畢業後離開所珍愛的花蓮,陸續拜訪了宜蘭、台東等偏遠地區的學校以及社區,我常問自己為什麼不會想出國旅行?後來,在不斷行走的過程當中,感受到在地力量與台灣最純樸的生命力,就是在我所不熟悉且極少媒體關注的偏遠地方,是他們告訴我台灣人民的可愛以及台灣自然的美麗;在讀過《天下雜誌》所出版的繪本『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攝影師山本敏晴先生訪問了柬埔寨的孩子心中最重要的東西,同時間我思索著:那麼台灣偏遠地區的孩子呢?尤其是這些經歷八八水災的孩子,在他們的心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東西?一方面反思著自身的價值觀,另一方面想透過孩子的眼睛來告訴我。
從事教育工作三年來,我發現孩子們的答案往往才是真理,而偏遠地區的孩子除了文化刺激不足之外,又更加單純與自然,提醒我最珍貴的事物以及如何面對不同背景文化的價值觀,我認為相異價值觀是需要透過交流與分享才能達到更多的尊重與了解;因此想藉由如此的提問,下鄉探訪這些後山的孩子們,在他們的眼中看見什麼?與他們生長背景相異的我又看見什麼?從他們的答案裡可以帶給城市裡的人們什麼?又可以帶給水災過後的台灣人什麼?蒐集孩子們的答案之後,再帶到城市,透過我體驗後像是飛鴿傳書的分享,希望能產生不同的漣漪與多樣性的互動。
2.說故事的力量---記得我是誰
你的圖騰是你的故事.你的追尋.你的過往。
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
發現和創造你自己的故事
___BY《遇見靈熊》
我喜歡說故事,更喜歡聽故事,因為之前在學校工作的機會,常常在孩子們的對話中發現故事,從故事裡擴展我和他人和世界的關係,曾經一個孩子與我分享看完『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之後的感想:
我猶如一棵樹苗在家人們照顧下漸漸成長壯大,最後成為有能力保護他們的大樹。」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經由孩子的回答讓我看見一種來自家庭愛的接力與回饋,讓我省思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及其互動。因此,我想運用說故事的方式,介紹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等對話(所運用的故事書或繪本的部分,採用當地已有資源,如此一來孩子在我離開之後也可翻閱),與孩子們相識,進一步也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是彼此生命的累積與養份,從不同的故事裡看見自己是誰、喜歡與討厭、家庭與文化…,重新看見自己的生命歷程以及所帶給自身的影響,逐漸拼製獨一無二生命地圖,而說故事正是一個簡單又直接的方式;同時也想藉此把自己丟到一個與自己生長背景迥異的世界裡,好好去觀察,自己是什麼,又或者自己還可以是什麼,加上與當地人民一同勞動的生活,試著體會到他們對生命的價值觀,以及更深入生命的本質,對我來說這是另一種尋根的方式,繼續挖掘自己對生命態度以及生存方式的試探,這也是為什麼我想探訪後山孩子以及採取居遊的原因。

3.居遊---關於年輕人下鄉的開始
        近年來,各偏遠地區的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至城市工作,在地剩下老人與小孩的景色在台灣顯而易見,如此也成為嚴重的人口外流的問題。我思考著如何讓我們年輕人下鄉,不一定要返鄉,而是讓年輕一輩的我們喜歡鄉村而願意在地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快步調生活中開拓另一種生活型態的思考與行動空間,那麼要如何開始呢?我想居遊是一種很適宜旅行的方式,與在地人民一同生活一同勞動,融入當地人們的生活當中,藉此體驗勞動/農業生活的喜怒哀樂,在『半農半X的生活』書中提到相似的概念:「把自己當作是旅人,也是在地居民」,所以需要的正是一段時間停留,而非走馬看花的蜻蜓點水,如此一來也能夠更能感受到土地與人最親密且直接的關係,因此我想給自己一段時間,住在異於我生長的地方,觀察體會在地的價值觀以及更貼近鄉村生活的現實,而非單有美好的想像抑或辛苦貧窮的形象,讓待在都市生活的年輕人體會更多生活面貌的差異性,真正地懂得珍惜大自然的可貴,而我想到的是:由我開始。
4.看見在地特色---居住鄉村的可能
        除了在地定期說故事以外,我想透過自己的眼睛,看見與我生長環境迥異的在地自然與文化,發現在地特色的可能,在『半農半X的生活』書中提到「在地學不是苦求沒有的東西,而是尋找既有的東西」,而我聯想到的,在地化的餐飲或民宿就是一種方式,如同都蘭的「小廚房」運用在地的食材呈現阿美族的特色,特色一旦被發現,自然而然就會吸引一群人進來,因此需要的是眼睛,我很願意試著用我的雙眼與雙手,透過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時間,發現這些地區的獨特價值,一種發現保留而非破壞建設的方式,讓更多人看見這個地方。希望自己能有更謙虛而踏實的姿態,和更多人一起,站在這塊土地上
5.如何選上我的---與台東大武鄉大鳥村的相遇
             因為在花蓮當民宿以工換宿的關係,認識了一群有志一同的店家,他們集結起來形成了「慢城花蓮」,而又因為這些店家的關係,讓我間接認識了台東縣大鳥村,當我聽到大鳥村裡頭有位潘世珍老師在幫部落孩子做課輔時,對社區教育極為好奇的我,聯絡之後,探訪了台東一趟;大武鄉大鳥村,一個四百戶的排灣族部落,座落在大武山與太平洋之間,在地居民鮮少與外界接觸,言談中吐露質樸與直爽的氣息,在與開放熱情的老師的討論之下,我們構想了對部落發展的各種可能性,包括居遊的概念、推廣閱讀的習慣、手工藝與當地藝術發掘的潛能,而我,就像是一位駐地的旅人,用我的眼睛發現這個部落的可愛與美麗,像是發現者也是連結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