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頻道「世界地球日 大地脈動2006」專輯心得--回顧文
這篇文章,是我在2006年觀賞國家地理頻道「世界地球日 大地脈動2006」的專輯時,有感而發所寫的心得,那時後的我還在花蓮實習,時間一晃眼就又來到了2010年,經過了四年的我,因為接觸到更多環境的議題,對於"環保"二字已經有別於以往純粹只是學問上的興趣而已,反而有更多實務上的操作性了解,包含環境教育的推動、河流人文景觀的改變、生態視野的提升...等等,很多關於環境議題的敏感度與複雜度,又有了更多元化的思考。
如今,將原本這篇熱血的文章,再次放到這個部落格來,除了提醒自己不忘初衷的人本關懷之外,更希望藉此延伸出更多未來充滿行動力與反思力的四年,讓環境教育的路走得更踏實!
基本上,地球因為有了大氣層的保護,使得各種生物的生存成為可能,重要的是大氣層中的臭氧可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使得我們得以免受侵害,並且,其所提供的少量溫室氣體,讓地球上的溫度不容易快速散到太空中,因此不會形成一下高溫、一下低溫的惡劣環境,因此,大氣的溫室氣體是地球的保護傘。但是,任何的狀態若產生極端,原本應該是保護我們免受外來侵襲的機制,會馬上變成對內攻擊的樣態,全球暖化就是最佳的例子。
當溫室氣體的比例因為吸入過多二氧化碳而遽增後,便會增加保護傘的厚度,使得熱源難以溢出,而不斷地在地球內部循環,就好像一個大暖爐ㄧ樣,使得世界各地的溫度都高出原本的平均值,乍看之下,氣溫升高似乎不是一個多麼明顯的氣候變遷,但是,長遠來看卻是一個可怕且嚴重的影響,其影響的層面包含了生物居住型態的改變、洋流系統的遽變、氣候的快速改變以及人類社會的危機。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現今的380ppmv足足增加了約35%,而由冰核鑽探分析中可確認,現今二氧化碳濃度已超越地球大氣過去65,000年以來的紀錄。(2007/04/13新聞:全球暖化/你願面對真相嗎?)
當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僅只是被大氣吸收而已,同時也會透過海岸線的碎浪所吸收,當海洋吸收了過多的二氧化碳之後,其酸度會增加,酸度增加則直接影響棲息在珊瑚礁區數以萬計的其他生物,在大堡礁等熱帶和亞熱帶的珊瑚礁區,珊瑚很可能近乎絕跡,而諸如珊瑚、貝類、海膽和海星等生物,也會因為高度酸性讓牠們難以製造和維持堅硬的碳酸鈣骨骼和外殼,使得鈣代謝失常而生長緩慢、數量減少,但因為浮游生物是許多魚類和其他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當食物鏈的供給端減少之後,以這些海洋生物為食的魚類必然也會隨之減少或滅絕,因此,海洋酸化將會破壞整個海洋的生態系統。除此之外,這些原本保護海岸地區不受海嘯等天災波及的屏障,因為快速鈣化而失去原有功能,亦會提高人類社會受到海洋侵襲的機率。
除了海洋生物系統的破壞之外,北極的冰層融化更是一個明顯改變的事實。一般來說,北極冰層的溶解是配合時節來進行,在每次的夏至來臨時,會融解一部分的冰層進入大西洋中,直到冬至來臨才會再度結凍,形成一個穩定的循環系統。而今,全球暖化的影響,冰層溶解速度不但加快,加上其冬至結凍的速度趕不上融化的速度的結果,以至於很有可能在下一個夏至的來臨之後,北極已經沒有冰層可言,到了冬至時期則很難再度形成冰層。探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在冰層減少的情況下,太陽的日照會因為沒有冰層的屏障而直接射進海洋當中,因此增加了海洋的表面溫度,因此溫水會繼續融化僅存的冰層,更加速冰層的融化。
另外,冰層融化的直接結果,則是大大地減少北極熊的棲息地,並加速北極熊的消失,原因在於,北極熊賴以維生的海豹因為冰層消失的結果,獲得了充足的海洋面積而可以自由至海面上換氣,因為他不需要去找冰層上方的僅存洞口來進行換氣,但是,在過去冰層遍佈的情形下,這些稀少的小洞卻是北極熊的最佳狩獵地點,北極熊的嗅覺能夠偵測到海豹的呼氣孔,因而可以準確地鎖定海豹浮出水面的位置,找到食物。
而今,冰層減少後的結果,不僅大幅度地降低獵食的機率,也提高了北極熊獵食所需消耗的能量,根據研究,現今的北極熊開始呈現「瘦身」的趨勢,與過去的體重相比,足足減少了約25%的重量,使得其生存條件更加不利。除了北極熊生存不利之外,對於地形較低的國家而言,亦造成隱憂,根據報導指出:到了2100年,海平面將比1990年高出38公分至56公分,全球許多重要城市將被大海吞噬。
除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過高之外,雨林以及農地的快速消失,所減少的氧氣製造量,也是全球暖化的重要促成原因。在非洲,剛果河流域的雨林,佔全球的四分之ㄧ,是非洲半數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雨林的存在不僅提供了野生動物、植物一個絕佳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的是,可以說是地球的氧氣庫,雨林中數量龐大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可將大量二氧化碳轉化成為大量的氧氣,從而降低了大氣吸收二氧化碳的機率,但是,隨著工業排放的數量增加,加上雨林的快速消失,使得地球整體的耗損率過大、速度過快,製造氧氣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二氧化碳增加的速度,使得全球暖化的危機更形加劇。
影片當中有提到,因為在過去20年間察覺到臭氧破洞的危機,故提倡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雖然化學藥劑的破壞率已然減少許多,但是破洞仍然存在,據研究指出,大氣中的臭氧破洞面積可達美洲與俄羅斯國土加起來的面積那麼大,因此,這麼一個大洞所帶來的立即威脅便是日照面積與速率的增加,不過在過去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高的情況下,單憑日照的直射還不至於造成整體氣溫的急速增加,但如今,臭氧破洞的存在讓全球暖化的危機雪上加霜。
不過,弔詭的現象是,因為工業污染所形成的褐雲,本質上是一團具污染性的空中懸粒物質,在中國所產生的褐雲,可以在三天之內達ㄧ千萬公里,飄過太平洋上空,來到美國的西岸,這些褐雲所造成的影響便是空氣品質的惡劣,人類因此而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增加,但矛盾的是,因為這些褐雲的存在,反而減少了日照直接穿過臭氧破洞的機會,減少了暖化的速度,換句話說,造成暖化原因的產生物質卻反過來阻擋了間接促成暖化的因子,形成了一個困境,那就是,倘若我們極力消除這些褐雲的存在,那麼暖化的速度會增快許多,雖然,日照並非主要原因,但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加速因子,但如果不去處理褐雲問題,則其內部所形成的暖化作用仍然會不斷持續作用,兩者的結果,都會形成最終的暖化危機!
面對這樣的一個結果,科學家們所想出的方法,卻是最簡單、也最容易實施的,就是「種樹」。沒錯!就是種樹,在極力消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當下,也積極地增加樹木的數量,降低排放二氧化碳的機率可能需要考量政府政策、企業開發、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等複雜議題,但是,種樹卻是一個簡單的「有氧運動」,要做到平常少開車、少用電器可能需要長期的推行,但只要有一塊小小的土地,任誰都可以很容易地栽種樹木,並且,只要在人的一生當中種植約10棵樹木,就能夠吸收個人終其一生的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算是相當簡單的節約能量運動。由此可知,即便全球暖化的議題如此地複雜難懂,但人為的建設卻可以簡單就做到,而透過這小小的動作,所能帶來的卻是大大的改善。
在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寫下關於全球暖化的影片心得,只是單純地想要多一份對此議題的了解與關心,畢竟,比起在全世界各地如此眾多的環保團體來說,這樣的一點心得整理真的算不了什麼,但對我而言,卻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的一刻,因為,透過這樣的整理,讓我更深層的反省我現在所居的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面貌,而身為這個家的一份子能夠有什麼樣的行動來改善自己的環境呢?
於是,我的腦中構思起環境教育的規劃,從這一刻起,我將不遺餘力地去推行環境教育,只要有舞台,我就能夠來帶領我的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思考,倘若,真的有機會順利進入教職的話,環境教育的提倡將會是我可以努力的方向,不管是擔任班級導師也好,或是幸運的承擔起衛生組長的工作,我都能夠有一種動力,來構思環境保護的計畫,對於自我的行動來說,多用環保碗筷、少用塑膠製品已經慢慢成為了我的生活習慣,進一步要學習的是,關於廢物利用的相關知識,如此才能大大提升生活的素質,讓環保行動不只是消極的不去做而已,而是轉化成如何去做的積極行動!
參考網址
1.環境諮詢中心
2.熱帶雨林的變遷
3.聯合國永續發展二十一世紀議程
如今,將原本這篇熱血的文章,再次放到這個部落格來,除了提醒自己不忘初衷的人本關懷之外,更希望藉此延伸出更多未來充滿行動力與反思力的四年,讓環境教育的路走得更踏實!
國家地理頻道「世界地球日 大地脈動2006」專輯心得
基本上,地球因為有了大氣層的保護,使得各種生物的生存成為可能,重要的是大氣層中的臭氧可吸收太陽的紫外線,使得我們得以免受侵害,並且,其所提供的少量溫室氣體,讓地球上的溫度不容易快速散到太空中,因此不會形成一下高溫、一下低溫的惡劣環境,因此,大氣的溫室氣體是地球的保護傘。但是,任何的狀態若產生極端,原本應該是保護我們免受外來侵襲的機制,會馬上變成對內攻擊的樣態,全球暖化就是最佳的例子。
當溫室氣體的比例因為吸入過多二氧化碳而遽增後,便會增加保護傘的厚度,使得熱源難以溢出,而不斷地在地球內部循環,就好像一個大暖爐ㄧ樣,使得世界各地的溫度都高出原本的平均值,乍看之下,氣溫升高似乎不是一個多麼明顯的氣候變遷,但是,長遠來看卻是一個可怕且嚴重的影響,其影響的層面包含了生物居住型態的改變、洋流系統的遽變、氣候的快速改變以及人類社會的危機。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現今的380ppmv足足增加了約35%,而由冰核鑽探分析中可確認,現今二氧化碳濃度已超越地球大氣過去65,000年以來的紀錄。(2007/04/13新聞:全球暖化/你願面對真相嗎?)
當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僅只是被大氣吸收而已,同時也會透過海岸線的碎浪所吸收,當海洋吸收了過多的二氧化碳之後,其酸度會增加,酸度增加則直接影響棲息在珊瑚礁區數以萬計的其他生物,在大堡礁等熱帶和亞熱帶的珊瑚礁區,珊瑚很可能近乎絕跡,而諸如珊瑚、貝類、海膽和海星等生物,也會因為高度酸性讓牠們難以製造和維持堅硬的碳酸鈣骨骼和外殼,使得鈣代謝失常而生長緩慢、數量減少,但因為浮游生物是許多魚類和其他動物的主要食物來源,當食物鏈的供給端減少之後,以這些海洋生物為食的魚類必然也會隨之減少或滅絕,因此,海洋酸化將會破壞整個海洋的生態系統。除此之外,這些原本保護海岸地區不受海嘯等天災波及的屏障,因為快速鈣化而失去原有功能,亦會提高人類社會受到海洋侵襲的機率。
除了海洋生物系統的破壞之外,北極的冰層融化更是一個明顯改變的事實。一般來說,北極冰層的溶解是配合時節來進行,在每次的夏至來臨時,會融解一部分的冰層進入大西洋中,直到冬至來臨才會再度結凍,形成一個穩定的循環系統。而今,全球暖化的影響,冰層溶解速度不但加快,加上其冬至結凍的速度趕不上融化的速度的結果,以至於很有可能在下一個夏至的來臨之後,北極已經沒有冰層可言,到了冬至時期則很難再度形成冰層。探究其原因可以發現,在冰層減少的情況下,太陽的日照會因為沒有冰層的屏障而直接射進海洋當中,因此增加了海洋的表面溫度,因此溫水會繼續融化僅存的冰層,更加速冰層的融化。
另外,冰層融化的直接結果,則是大大地減少北極熊的棲息地,並加速北極熊的消失,原因在於,北極熊賴以維生的海豹因為冰層消失的結果,獲得了充足的海洋面積而可以自由至海面上換氣,因為他不需要去找冰層上方的僅存洞口來進行換氣,但是,在過去冰層遍佈的情形下,這些稀少的小洞卻是北極熊的最佳狩獵地點,北極熊的嗅覺能夠偵測到海豹的呼氣孔,因而可以準確地鎖定海豹浮出水面的位置,找到食物。
而今,冰層減少後的結果,不僅大幅度地降低獵食的機率,也提高了北極熊獵食所需消耗的能量,根據研究,現今的北極熊開始呈現「瘦身」的趨勢,與過去的體重相比,足足減少了約25%的重量,使得其生存條件更加不利。除了北極熊生存不利之外,對於地形較低的國家而言,亦造成隱憂,根據報導指出:到了2100年,海平面將比1990年高出38公分至56公分,全球許多重要城市將被大海吞噬。
除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過高之外,雨林以及農地的快速消失,所減少的氧氣製造量,也是全球暖化的重要促成原因。在非洲,剛果河流域的雨林,佔全球的四分之ㄧ,是非洲半數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雨林的存在不僅提供了野生動物、植物一個絕佳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的是,可以說是地球的氧氣庫,雨林中數量龐大的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可將大量二氧化碳轉化成為大量的氧氣,從而降低了大氣吸收二氧化碳的機率,但是,隨著工業排放的數量增加,加上雨林的快速消失,使得地球整體的耗損率過大、速度過快,製造氧氣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二氧化碳增加的速度,使得全球暖化的危機更形加劇。
影片當中有提到,因為在過去20年間察覺到臭氧破洞的危機,故提倡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雖然化學藥劑的破壞率已然減少許多,但是破洞仍然存在,據研究指出,大氣中的臭氧破洞面積可達美洲與俄羅斯國土加起來的面積那麼大,因此,這麼一個大洞所帶來的立即威脅便是日照面積與速率的增加,不過在過去二氧化碳排放量不高的情況下,單憑日照的直射還不至於造成整體氣溫的急速增加,但如今,臭氧破洞的存在讓全球暖化的危機雪上加霜。
不過,弔詭的現象是,因為工業污染所形成的褐雲,本質上是一團具污染性的空中懸粒物質,在中國所產生的褐雲,可以在三天之內達ㄧ千萬公里,飄過太平洋上空,來到美國的西岸,這些褐雲所造成的影響便是空氣品質的惡劣,人類因此而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增加,但矛盾的是,因為這些褐雲的存在,反而減少了日照直接穿過臭氧破洞的機會,減少了暖化的速度,換句話說,造成暖化原因的產生物質卻反過來阻擋了間接促成暖化的因子,形成了一個困境,那就是,倘若我們極力消除這些褐雲的存在,那麼暖化的速度會增快許多,雖然,日照並非主要原因,但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加速因子,但如果不去處理褐雲問題,則其內部所形成的暖化作用仍然會不斷持續作用,兩者的結果,都會形成最終的暖化危機!
面對這樣的一個結果,科學家們所想出的方法,卻是最簡單、也最容易實施的,就是「種樹」。沒錯!就是種樹,在極力消除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當下,也積極地增加樹木的數量,降低排放二氧化碳的機率可能需要考量政府政策、企業開發、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等複雜議題,但是,種樹卻是一個簡單的「有氧運動」,要做到平常少開車、少用電器可能需要長期的推行,但只要有一塊小小的土地,任誰都可以很容易地栽種樹木,並且,只要在人的一生當中種植約10棵樹木,就能夠吸收個人終其一生的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算是相當簡單的節約能量運動。由此可知,即便全球暖化的議題如此地複雜難懂,但人為的建設卻可以簡單就做到,而透過這小小的動作,所能帶來的卻是大大的改善。
在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寫下關於全球暖化的影片心得,只是單純地想要多一份對此議題的了解與關心,畢竟,比起在全世界各地如此眾多的環保團體來說,這樣的一點心得整理真的算不了什麼,但對我而言,卻是一個具有歷史性的一刻,因為,透過這樣的整理,讓我更深層的反省我現在所居的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面貌,而身為這個家的一份子能夠有什麼樣的行動來改善自己的環境呢?
於是,我的腦中構思起環境教育的規劃,從這一刻起,我將不遺餘力地去推行環境教育,只要有舞台,我就能夠來帶領我的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思考,倘若,真的有機會順利進入教職的話,環境教育的提倡將會是我可以努力的方向,不管是擔任班級導師也好,或是幸運的承擔起衛生組長的工作,我都能夠有一種動力,來構思環境保護的計畫,對於自我的行動來說,多用環保碗筷、少用塑膠製品已經慢慢成為了我的生活習慣,進一步要學習的是,關於廢物利用的相關知識,如此才能大大提升生活的素質,讓環保行動不只是消極的不去做而已,而是轉化成如何去做的積極行動!
參考網址
1.環境諮詢中心
2.熱帶雨林的變遷
3.聯合國永續發展二十一世紀議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