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我們的那時此刻
感謝楊力州導演的用心,透過爬疏了台灣電影50年來的演變,看見了台灣這塊土地的故事,每一部台灣電影都是當時社會氛圍的見證者,回顧這一路走來的點滴,雖然講的是電影,但碰觸到的都是一直以來內在對台灣認同矛盾的情緒。
這個情緒的衝擊,不適合用歷史的知識來回應,而是要回到真實生活的人我互動來理解,來疼惜。
時下年輕人回頭看"梅花"這部電影,轟堂大笑,但從軍20年的教官如今再重看,仍然是潸然淚下;"悲情城市"的高度殊榮,成了台灣人疏解228事件的傷痕最佳的情緒出口。國家的定義,對不同世代的人有其最忠誠的認同,在轉型正義不斷被強調的現在,如何真正去理解並傾聽那些我們真的不了解的人,成了我們中堅份子最重要的功課。
"搭錯車"的老兵被強制拆除違建的眷村,30年後,大埔張藥房的惡意拆除仍舊上演。國家機器的暴力從未有片刻消失,老兵,土地,農田都是以國家之名,而一直被犧牲的棋子,透過電影的紀錄,這些真實的傷痛需要被看見,更重要的是,要將主角回歸到他們身上,而不在只是滿足虛幻的偉大的國家的想像。
還有許多的反思與衝撞,都在這本書的引導下,一一浮現,一一體會,感謝導演在如此龐大的史料當中,依然能夠緊緊的抓住這塊土地的脈絡,把觀眾當作是唯一的主角,透過電影的回憶,娓娓道來對觀眾的愛,但我認為,導演說的更多的,是對台灣的信任與熱愛,因為,這不只是一群電影人的共鳴,更是曾經在台灣努力過生活的每一個人,所共同享有的寶貴回憶。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