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C的引導反思
今天很開心能邀請到DFC的好夥伴,來台南和老師分享實踐的策略,透過工作坊的互動,讓我對於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問題,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當我邀請學生分享自己所觀察到的問題是什麼時,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必然會有各種不同的答案,而老師要做的就是不要預設太多的立場,透過持續的追問,將原本的問題,逐一深入到學生自己身上,從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提出來的問題,與自己真正的關係是什麼。
講師舉了一個很棒的例子,曾經有學生提出的問題是:"班上有人很醜,他不想看見他",這對當老師的人來說,這根本是歧視,還需要討論嗎?但是,如果直接訴諸道德規律,那就不用玩下去了,學生以後也就學會講假話來敷衍老師,但要怎麼引導呢?講師換了一個很棒的問法,從中開啟了對話的空間:
師:你覺得誰會需要這個問題被解決?
生:自己啊!
師:那你想怎麼解決?
生:如果有一副眼鏡,可以戴上去後看到的都是美好的畫面,那就一切完美了
師:這付美好的眼鏡聽起來是個很棒的概念,你覺得可以怎麼打造呢?......
簡單的對話,卻讓問題有了不同層次的思考,在以不批判學生答案的前提,把學生原本對他人的批評,轉成具建設性的提問,可以預期的是,對話一定還會繼續下去,最終,老師的耐心與全然接受,會讓學生學會將問題意識連結到自己身上,而這個覺察的發生,正是DFC是否成功的關鍵。
這個例子讓我收穫良多,也有許多反思。因為最近有學生也是舉了一些我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但這都是我自己的主觀詮釋,我認為的"道德正確",也是一種權威的教化,這已經失去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意義了。
只能說,越來越深入理解DFC,就越覺得這是一段永續的體驗學習圈,不僅學生在體驗,老師更需保持開放的態度,覺知自己的狀態是否也在體驗當中,如此,才能放下社會化的制約,而與學生同頻,如此,才能真正帶出綜合活動的意義。
體驗,省思,實踐,從容,多元。不僅對學生如此,老師更需如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