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
但是,倘若書中的災難成為了現實的畫面,那可就不太值得高興了,因為類似這次寒害的現象,在書中也有提及類似的場景,只不過這次的受害者是人類,地點是發生在挪威北部大城特倫汗(註3),這個建築在廣大大陸棚的漁村城鎮,同樣也是因為閃避不及海嘯的快速侵襲,而造成相當嚴重的災害,我不知道這本書在寫的時候是否發生了南亞海嘯事件,而不管這場景是杜傳與否,都告訴了我們,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面對環境威脅的求生本領,遠不及那些海洋物種,更何況這些原本就具備有一定敏感度與溫度探測系統的魚群,竟然也無法承受如此的劇烈改變,而遭到波及,可想而知,以我們人類脆弱的身軀,勢必也無法抵擋這突如其來的浪潮吧!
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常聽到有人說,在我們有生之年絕對不會出現這種突如其來的巨大災難,因為就自然的循環系統而言,不太容易造成劇變這樣的說法,嗯!這話聽起來似乎有安慰人心的作用,但卻阻擋不了正在發生的事實,事實是北極圈的淡水融化使得洋流系統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劇變;事實是全球暖化的速度正在加劇當中,這些正在發生的現象,已然變成了全球共通語言,透過各式各樣的型態在世界各地傳播著,讓你不得不去了解、去認識、甚至去研究,而我們似乎也總是在災難過後才會有更深刻的省思,就好像這次的寒流魚災一樣,說穿了這也沒什麼,不過就是因為冬天太冷了,魚群凍死而已,何必大驚小怪!
的確,站在人類的角度來看,我們損失的是1,500公噸的魚、1.8億元的產值、以及未來3年無魚可抓的困境,基本上,我們還是樂觀的,至少,我們都還活著,這次事件不過就是繼續成為澎湖鄉親口中的30年來一次的詛咒,以及大家茶餘飯後的閒聊罷了。但是,大規模的魚群暴斃凍死,絕對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就可以解釋的,而期間所連帶造成的相關問題,例如:各島魚屍腐敗所形成的二度污染以及優養化現象、珊瑚礁白化後的所導致海流侵襲的可能性、漁獲不足所引發的漁業經濟危機、以及連帶受影響的觀光產業變化,都會產生連鎖效應,這些問題,現在看不到,對於每日生活在科技文明的我們而言,也很難真正感受到,但,這就是危機的樣貌,雖不快速,但若不察,則殺傷力無窮!
對我而言,我自認為對自然環境觀察的敏感度不高,因為這世界上充斥著太多變化,是怎麼樣也無法觀察透徹的,但我願意試著去培養一些敏銳度,至少,在台灣這個海洋立國的地方,我認為有太多的海洋生態與知識,是我相當缺乏的,有人說:「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這是一個諷刺,也是一個覺醒,我慶幸來到了這裡,得以藉此開展另一個生態視野的追尋,對一個唸文組的人來說,這其實是一個相當好的學習機會,學著去認識,也學著去反思,真正去深入生活的底層,去看見這個世界上更多面貌的呈現,從自然環境的議題上的討論去培養更細膩的心,這樣我們才能從中去理解萬物共榮的本質,以及我們自身存在的價值!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