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論慈濟等於國民黨的分析與我見

 對某些人來說,因為長期受到藍綠意識形態對立的操作,常常會以藍綠的政治光譜來解讀組織運作的風格,就以慈濟而言,常常聽到也看到許多的文章,批判慈濟是國民黨化的附庸,而佛光山也不遑多讓,但較少看見有人批評法鼓山,而這個評判的標準背後有太多複雜的、個人的、主觀的看法在其中,我謹就我自己的觀察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我們若從宗教文化的系統來瞭解宗教組織的運作,便可以發現,宗教組織的風格常帶有神秘色彩,這是因為,宗教組織本身的創立與延續是根基於宗教道德的教化意義而成立,其本身的組織目地就是為了宣傳教義,而教義的理解是個人道德信仰的歸屬,有其神聖性的內在依歸,就像有些人看到基督的聖像就會自然而然的感動落淚,有些人看到佛陀法像就會心生懺悔之情,這說明了宗教是根基於對人心的啟蒙而生,這是宗教組織存在的本質。

不過,若純粹以組織運作來理解宗教組織,則會得到一個全然不同的印象,特別是部分崇尚科學理性的人來說,宗教組織的建立是一種純粹的主觀喜好,對於那些沒有受過科學理性思維訓練的人,容易被宗教的文化給洗腦(相反的,也可以說受過高度教育的人,擔心自己被不客觀的宗教給洗腦),以至於無法在組織內部提出批判與建議,最後可能導致邪教的可能。而當此先入為主的觀念成了其質疑的基礎時,便會開始蒐集各類宗教迫害人群的歷史事件,作為其觀看的佐證,以此證明自己對於宗教組織的迫害觀點是對的。

然而,此種透過片段歷史考證來主張宗教迫害的論述,有時候並不完整,因為一個好的論述必須是也要蒐集宗教提升人心的證據,並將之將以比較,才能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這是論述邏輯的基本功夫,但不見得大家都會如此。

回到藍綠意識型態的對立問題,顯然也是長期受到政黨神格化的操弄結果,一但人的意識形態座落於特定的思想之中,若沒有跳脫來審視,則容易形成另一種信仰的吹捧,差別只在於一個是完全相信,一個是完全不信,換句話說,政黨組織與宗教組織在神格化的"操作"上會得到同樣的效果,但在組織的本質上卻有天差地遠的不同。

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只有藍綠,沒有是非的關鍵。

在這裡,我想特別指出評論慈濟等同國民黨的論述。

有些人容易在先天上對於較為傳統的、科層系統分明的、威嚴風格強烈的組織,與國民黨的威權風格劃上等號,再來,因為去中國化的教育政策的效應,相對的,對於台灣主體意識較重的人,也容易將傳統儒家文化等同於國民黨的洗腦,這兩件事情綁在一起來看,而慈濟所強調的"克己復禮"的道德觀,正是儒家文化蘊底是基礎,是以,談到慈濟,就會很容易將組織文化與道德文化,兩者作一個快速的整併與框架,這種快速的標籤化,導致出刻板印象的分類,因此,容易得出了慈濟等同國民黨化的結論。

相反的,民進黨是從街頭革命起家的政黨,對於一般民眾的政黨光譜而言,綠色性格強烈,個人主義濃厚,傾向西方民主政黨的清明風格,不若宗教組織的神秘而不可測,這對於目前已受到高度西方世界價值體系的人來說,容易獲得青睞與首肯,而也正是因為西方民主自由風氣的盛行,成了當前主流價值攻堅的砲火,以至於,對於高舉此類意識型態的人而言,容易將此民主價值奉為圭臬,反而將此民主大旗作為檢視宗教組織的工具,所以會發現,當前台灣會強調或認同那些傳統上趨向保守與科層系統嚴謹的組織要能開放,作法要有彈性,諸如:軍隊、政府、財團...等,當然,慈濟也是被呼籲改革開放最熱烈的其中一員。

這就是為何,至今仍有多數人不認同慈濟,而認同少數那些默默行善的人,因為,在各種複雜的意識形態的光譜下,人理解會根據其特定的資訊而作出反應,人的習性也會因為社會氛圍與意識形態的被建立,而作出符合自己心中判斷的價值基礎。故而,當有一方跳出高呼其政治正確時,必有另一方跳出大力反駁,然後就會從單純的就事論事,升格成為道德捍衛的價值之爭。

這其實是台灣過去一直以來,擺脫不掉的包袱,隨著資訊科技的流通,過往舊時代的威權窠臼尚且沒有消失,新時代強調的鬆綁開放大刀卻已轟然揮下,在這過程中,人人都在找尋自身價值的根據地,恐怕自己站錯邊、或是說錯話、或是跳入了道德兩難的危險,有人可以仗義執言的很有氣魄、有人仍舊選擇謹慎說話來表現出自己的客觀中立。

而慈濟作為台灣最大的宗教團體,在受到萬人擁戴的同時,當然有其自身要面對的挑戰與難題,然而,作為凡夫俗子的一員,也同樣不能忘記自己的功課,就是要進一步詢問自己的立場與堅持,所謂何來?當一個論述被說出來的當下,就是一個自我反思與再調整的警訊,而不是任意的被表象的資訊給轟炸,然後輕率的得出一個迎合主流價值的結論,這不是民主要教會我們的事情。

因此,對我來說,任何輕率的貼上藍綠標籤,或是某某團體國民黨化或是民進黨化的論述,我都會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覺與疑問,因為,再這樣的標語下,我很難相信會有真正貼近事實的客觀證據,在我心中,衡量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去徹底的檢視他、實踐他、經驗他,學術分類只能是一個行動的前提,而無法作為主宰日常生活的所有依據,這是我一路走來的心得,也是仍在學習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