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影評好文分享,文/Ryan Cheng

趕著高雄比利林恩下檔前,去看了第二次比利林恩寫下的筆記。我看了兩次,第一次看未來3D,第二次看3D
1.片尾讓軍車出現,蘑菇班長(馮狄索)出現的想像畫面,就是典型的李安式溫情,緊接著比利回神,背景從軍卡轉換到禮車,死去的蘑菇班長變成了還活著的同袍,比利脫口而出死去的蘑菇班長每每出任務前一一向隊友說我愛你們那句口頭禪,我愛你們,隊友一一回應我也愛你,然後照例又輪到了不苟言笑的大衛班長,大衛班長向來是不回應的,這回卻說你要我說什麼呢好吧我也愛你。這就是李安式的結尾,我其實沒有很喜歡這個結尾,但我不可能期待李安像凱薩琳碧葛洛《危機倒數》那樣終結,這是一部成長電影,似乎只有如此收場別無他法。男孩成為了男人,甚至嘗試去「假裝」(取代蘑菇)成為一個父親。
2.比利父親片中戲份非常少,不過男孩反抗父親那種戲碼依舊存在著,蘑菇班長是一個父親,大衛班長則像是個哥哥,達拉斯牛仔隊老闆(史提夫馬丁)又是另一種父親形象。比利闖了禍,在父親的斡旋之下被送進軍隊;比利在戰場上冒險救了父親,即便父親依舊死去;比利在中場休息之後甘冒大不諱與父親爭執,意味著他要走出父親安排做回自己(所以也不能接受姊姊的安排),即便他可能最後一無所有。同樣一個比利,三個父親形象,他們象徵著比利林恩成長之路上,不同階段的修煉。
3.未來3D不只是二維到三維,或許更接近一種像是參觀片廠、參與錄影現場、加入實境秀的概念。片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接近片尾之際,比利和大衛班長及黑人經紀人(克里斯塔克)前往達拉斯牛仔隊老闆的辦公室談他們英勇事蹟的IP代理權,經紀人一把拉開布幔,中場休息結束之後已經開始的球賽下半場「嘩的」一聲出現在銀幕上,那個畫面有種如魔術揭曉時的俐落與驚喜之感。
4. 更往看電影這件事的本質來看,未來3D不只照顧景深重新定義表演,也更讓人思索「銀幕」這回事。上段所述那場戲,讓我想到侯孝賢《風櫃來的人》阿清一行人被騙買一張三百元的票,以為即將看到什麼厲害的色情片,上了大樓這才發現只是廢棄工地,眼前所見只有一片愛河大遠景的「彩色大銀幕」。那是整部《風櫃來的人》最好的一場戲,神來之筆,引導我們重新思考看電影這個行為與慾望,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彷彿延續著這樣的思考,再往其他角度進行思考。經典場面。究竟,我們進入戲院,期待著在銀幕上看到什麼樣的真實?而銀幕之外,又暗藏了哪些我們預期之外的真實?
5. 李安說未來3D的重點在於人臉,他給了我們很多臉部特寫,這不只是打破第四面牆那麼簡單,莫非李安其實是把銀幕當成一個與我們所處的戲院對稱的180度翻轉場域,人臉不只是望向觀眾,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裡頭,似乎還望向了另一個「想像的銀幕」,亦即你我所處的真實。有點柏拉圖洞穴寓言的意味,以往觀眾是洞穴裡頭的囚徒,看著洞壁上各種樹木花草的倒影以為這就是真實,如今這些倒影以另一種方式與觀眾對望,這些倒影於是和洞穴外面的水面反光,形成了一種對於真實的光的反思。
6. 中場休息那個煙火齊放虛假到不行的的俗麗舞台秀是個銀幕,這個舞台的對立面也就是觀眾席則是另一個「銀幕」,五彩繽紛的舞台秀是荒謬的真實投影,但是觀眾席是否就意謂著真實本身呢?比利林恩和同袍所坐的貴賓席,是另一種型態的雙向電影院,有時他看戲,有時他自己根本就是戲的本身,就在那一刻他被迫從觀眾變成了自己所看的銀幕畫面的一份子。整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在講比利林恩忽在銀幕外當觀眾(真實)忽在銀幕內(表演)的那種看與被看的尷尬拉扯,李安用這種拉扯來解釋退伍軍人的心理狀態及戰後創傷,而說實話這種穿梭多重時空的那時此刻意識流,居然頗有白先勇或是張愛玲那種穿梭那時此刻過往今昔的心理分析趣味。
7. 然後,用上述概念來看比利林恩在記者會上的出神、在家庭聚餐上姊姊與家人的爭吵、以及他和經紀人、和球隊老闆的對話,忽然會發現李安或許是意圖透過未來3D的運用,去把電影拉到向外一層更本質性的探討——如果說漫漫電影史中各式各樣技術的持續革新,都是為了追求真實,從默片到有聲電影再到立體聲多聲道,從黑白到彩色,從平面到立體到IMAX4DX到講求包覆感,所謂的真實是無止無境的,電影無法成為真實,只能反應部份真實、框架部份真實,那麼在真實之外又是什麼呢?
在銀幕上,導演所能暴露給觀眾的真實,永遠只是冰山一角。《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最有趣之處,在於他利用未來3D這項技術,嘗試去勾勒出景框之外的真實。我很喜歡球賽開始之前的一場戲,那是比利林恩和戰友被一個現場工作人員同時也是他一起長大的老友帶去一個「祕密地方」,那是個看似廢棄的施工中場地,有好幾排莫名其妙的階梯座椅,但是沒有銀幕沒有舞台,而他們三人就坐在那個座椅上,像是等待果陀般地打屁閒聊,老友說自己考慮過去從軍,那一刻忽然有種把小鎮青年苦無出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置的超現實感。緊接著,下個畫面接到球賽開始前唱國歌的場景,這時李安給了我們一個比利林恩的大特寫,然後他緩緩流下眼淚。這組蒙太奇最有趣的莫過於,李安或許在告訴我們,電影要開始囉,這是舊時台灣電影院的奇景,去到電影院,坐定位,起立唱國歌,唱完電影才開演,而此時,《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其實早已演了整整一半,即便比利的上半場才正要開始。在此,整個橄欖球賽就是一部電影,重點不在於電影本身,如果說蔡明亮的《不散》和阿巴斯的《希林公主》只讓我們「聽見」電影,那麼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甚至連聽電影都不在乎,他對著觀眾展示了幾個橄欖球員之後,讓我們看見觀眾進場前的風光,然後重點是中場休息,身為觀眾的比利必須上台成為電影,於是這是一場重點不在球賽的球賽,從球賽變成電影然而重點卻不在電影而是在銀幕與觀眾身上的電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