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知識份子與社會--書摘




知識份子的定義是,以產製觀點為生,但不必為自己產製觀點直接負責任的人,如媒體評論者、作家、學者、法官及圍繞他們身邊的記者、老師、幕僚等,他們享有特殊的發言地位,通常自認為擁有超人一等的能力或洞見,能夠啟迪政客,引導群眾。

無論在職場上、社區內或其他場合,只要有某一類的人遭到排擠,知識界人士就會挺身而出,拼命撻伐始作俑者,說這些始作俑者無知、偏見、惡毒,卻從不考慮對方的真實經驗,也不去討論這些人是否因為不滿某些行為,才會使出排擠手段。例如:有些群體的犯罪率高、容易酗酒、學習成就偏低等。只不過,對於這些客觀事實,知識界人士從來不屑一顧。

知識份子巴不得把事情簡化,以便讓自己化身正義天使,一償鏟奸除惡之願。不過,我們大可不必美化事實,以為所有的排擠行為都有正當理由;真正該做的,應該是好好探討行為動機,分析人、事、時、地等要素,不能像知識份子一樣,凡事只從假想角度出發,卻忽略背後的現實因素。

對許多知識份子來說,想增加打抱不平的機會,只要祭出假想人物,讓他們穿越時空就行了。知識份子會蒐集受害案例,並以個人觀點為之打抱不平,要是發現適合的當代案例不夠,就會翻出舊帳,把古早時期的加害人視為假想人物,並要求其後代為之負責。到最後,就連同天出生的嬰兒,彼此都有恩怨為了了。

想要引發一連串內鬥,削弱社會凝聚力,最快的方法,莫過於讓假想人物穿越時空,替"祖先"捍衛正義,大概會像捍衛"祖國"領土的完整一樣,容易落得悲劇收場。

"
不平等"的成因並非一目瞭然,歷來出現了各種說法,如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階級歧視等,企圖為之定調。然而,大家卻認為"平等"乃天經地義,毋需舉證,反正只要"平等"消失,就表示某些地方出了問題。

大家總說平等很重要,但要證明此說成立,證據不但少,甚至根本不存在。知識份子之所以強調"諸事平等",有時候是因為習於假想思維,忘記假想潛能不同於現實能力,有時候則是察覺了,卻裝做視而不見。

知識份子常常會替他人貼標籤,認為別人的意見是"主觀感受",甚至是"刻板印象""迷思",不過,這樣的批評就算蔚為主流,也不能證明對方就是錯的。

總之,知識份子在做群體比較時,就算證據不足,甚至不均現象顯而易見,他們還是會先入為主,認為"平等"是基本條件。另外,他們如果做了變因控制,卻發現差異仍然存在,便會把一切歸給"偏見""差別待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