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的價值
善行的價值如何判定?誰能有最高的視野與智慧宣稱自己的善行是百分之百有利於大眾的?這是一個無解的習題,我沒有試圖給他解答,因為就連佛陀都無法一語到盡,我又何德何能呢?只是,雖無法解答,但卻是個必須時常放在心中,不斷檢視的重要概念,至少,這個檢視,可以增進自我的覺察力與內省力,而這對於目前已經可以宣布媒體無用的台灣,更加的珍貴且重要。
英國知名政治哲學家海耶克說過一句名言:「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是由善意所鋪成的。」這句話被許多人拿來引用評論慈濟的種種不是,認為光是出自於所謂的善心無法解釋其執意要開發土地的堅持,更不要說近期諸多反慈濟的人,多半都有一種好像善意被欺騙的受害者心態,導致各種捕風捉影、似是而非的言論紛紛出籠。故而,在此結構下的心理牢籠,都假定了善意非善意,而是一種惡行的偽裝,我看遍了無數個抨擊慈濟的文章,大抵都扣緊這個論述結構在走,其傳遞的核心訊息就是:批著羊皮的狼假好心。
但是,有趣的是,當初說這句話的海耶克,是個反對社會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哲學家,因為他認為有太多主張社會公義的人,往往容易操弄這樣的善行,而將社會從社會主義帶往極權國家的路,因此,他主張應該以市場機制來解決人性的矛盾,透過資本的自由分配才能避免集權的產生。
諷刺的是,如今我看見了許多標榜社會運動的團體,引用了反對社會主義的話語來宣稱自己的正義大旗,讓人搞不清楚,社運團體的立場究竟是站在哪裡?怎麼會援用主張資本主義的哲學家的話,來評擊當今最具有代表性的社會主義的慈善組織?更難以區分的是,在這些言論當中,有仇富的、有批評階級的、有妖魔化宗教的、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之中,我看不見有真正專業上的學術對話,沒有平衡分析、沒有客觀論證,有的就是只有無止盡的轉貼文章,仇恨言語,也不見社運單位的版主或是負責人,有出來帶領大家回歸理性思考的動作,而是不斷放任仇恨的力量,更可悲的是,當有人試圖要澄清時,卻又被冠以立場不同的「非我族類」,是以,這個舉著反對「惡」行的言論者,到底是真正為「善」?還是只是滿足其個人被看見的虛榮心,我想公道自在人心。
我認為,在一個口口宣稱自己是公民的近代台灣社會,如果真的要好好的就事論事,談論慈濟內湖開發案的專業問題,自然有其法定的程序以及各種環境上的專業可以研究。事實上,這個案子如今已確定很難走入共識的討論之中,充斥在媒體新聞與報章雜誌上,報導的都是一系列的捕風捉影,我承認,這樣的題材真的很聳動,也很容易吸引原本就不擅長理性分析與研究證據的民眾,隨之起舞喧鬧,但是,我無法理解的是,為何連我過去都相當尊敬的幾位知名的社運前輩,在這次的事件中,也沒有真正聽到實質上的「理」,而法師所引發大眾討論的「出家人的修德一事」,其實是另一個層次需要討論的問題,但也因為情緒上的渲染,使得讓媒體又得已轉移了焦點,繼續操弄著大家對於「修德」的討論,讓人真的是霧裡看花,越看越花,我看了只有三聲嘆息,心理想著,如果,我們可以透過「討論」修德,來讓彼此更有德,那麼,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可以直接埋進土裡,大家都不用去研究了。
事實上,在這些風波尚未引起爭議以前,我就有從廖本全老師的部落格,以及釋昭慧法師的臉書上,長期但片段地追蹤此一事件的動態,最近,我也看了公視的有話好說,深刻的經驗到,兩派的說法完全是兩條平行線,而之所以會成為平行線,肇因於在這過程中有太多的紛紛擾擾,已經遠離了「就事論事」的主軸,更困難的是,這個「事」的定義,還完全不一樣,環團是站在慈濟組織的宗教高度來呼籲慈濟不要將錯就錯,因為擔伈此一開發案會有後續解編的連動效應,而慈濟則是站在為大眾建立更好的服務系統上來思考如何妥善的運用這塊土地,因為慈濟仍然具有合法的使用權。
問題就來了。環團的立場在於呼籲慈濟放下,為考量保護區放下,但慈濟的研究也指出,這個法規上的保護區,早已沒有實質的保護區功能,只是法條上的解編問題,而要回到法的層次就又要回頭去看實際的土地使用情況,所以,就開始吵山坡地的定義、解編後的土地開發的規範...等等專業上的土木問題。如果,真的可以回歸土木問題,那還好解決,重點不是,因為在內湖開發案中,有太多的利益團體在其中,包含居住在這保護區中的大湖居民,也會受到連帶的影響,而受到先前淹水的恐懼,居民一聽到開發二字就馬上反對,這也是過去慈濟一案不斷地被打回票的原因,因為,居民的想法是,我可以認同你做環保,但你一旦碰到"開發",我就對你失去信任,這也是目前兩造無法產生信任最大的原因。
你說,誰對?誰錯?在我來看,都無對錯,就是看待的角度不同而已。
只不過,這樣說來,大家都在各說各話,如何有解?這也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來源,這個問題回歸到道德哲學的思辨來看,就是道德哲學的範疇中,動機論與結果論最大的差別。
如果,有看過「正義,一場思辯之旅」這本書的朋友,一定有聽過那個著名的「火車事件」的例子,意即,當鐵軌出事之後,究竟要右轉撞死那一個,還是要往前開撞死五個,很多人的答案都選擇了右轉,這是「捨一救五」的原則,然而,情境換到了自己身上,如果剛好有個胖子在天台,而你可以直接把他推下去,這樣也符合「捨一救五」的原則,你會不會做?結果是很少有人會這樣做,因為,在這個情境下,做這件事情的動機就成了首要的考量,而至於有沒有救到五個人,反而不是重點了。
溫習這段例子的重點,是我想藉此也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考脈絡,到底,社會公共的事件,我們應以何種角度來切入思考,才能符合切實的社會期待?而在這過程中,我們身為公民的一份子,在不斷喊著口號說著自己是公民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認真的「理性」思考這過程中的種種,而儘可能的達成平衡與共識,這才是我真正關心的主題,因為,最深刻的困境,不是在於我們是否「以理逼人」,而是,將這個「理」,轉而成為理解他人之所以會這麼做的基礎,而彼此的信任才能產生,共識才能有解。
民主社會要學習的課題之多,我們還在嬰兒期,千萬不要被那短暫的台北市長選舉的喜悅給沖昏頭,在我來看,如果沒有回到持平且尊重彼此的言論、犀利但確切重觀點的分析、堅持但保有彈性的策略,我們所有關於慈濟內湖開發案的謾罵與對立,都是非常耗能的事情,而或許,這也是給我們所有的人,有機會在這些風風雨雨之後,回歸自己的內心,好好的問一問自己,究竟,在這個大家都沾沾自喜為公民的現在,每個人都有著高知識的水平,但這些學問,究竟是拿來與別人吵架的工具?還是,真的能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有思辯力,有想法,甚至,能對於「對」和「錯」,都先放入括號中,先試著讓自己「存而不論」的忍辱力,實實在在地考驗著,每一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我和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