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杯水,聽我說,也請新聞工作者都要加油!文/葉林(轉貼文章)
這個題目,寫得很矛盾。因為葉林的版面,是為了書寫媒體本質、也評論時事。眼見十多日媒體瘋狂與多日竟夜為文後,我深呼吸,希望寫出一篇稍有未來感的文章。如果這篇文章有機會流傳到新聞產製流程中的每個層級、有緣分的任何一個人,或許都會讓失落,有機會成為轉機。
誠如某教授主持人在節目中說的,也請樂於挑動社會衝突的新聞工作者們,喝杯水,靜下心好好聽葉林說個故事。我沒有比較偉大,但我現在很好。
剛進新聞圈時,某個下午,三點,葉林跟搭擋接到採訪主任指示,請我們去追一個號稱通靈的女子。因為他剛剛出了一本書,可能會有勁爆內容。採訪主任給了電話,也掛了電話。
我打去,女子問,你看了書沒?
我回答,沒,但能否見面談?
女子說,書沒看就別談了。
我問,怎樣的狀況下你會願意接受我的採訪?
女子說,看完書!
問了搭擋,他說沒有做不到的事,衝吧!
於是我們飛奔出版社,買了書,找了個安靜的角落專心把它看完。此刻,已經五點。扣掉採訪與車程,時間很趕。
我再打給女子說,看完了,願意受訪嗎?
女子說,來吧,我在新店。
訪問完,飛奔公司,在車上把稿子寫好備用。抵達公司,過音剪帶,6點58分直送副控,回到辦公室前,我深深吐了一口氣。
這是當晚獨家。但這則獨家,並沒讓我得到讚賞。發完稿,主管說,爆點呢?我沒回答、默默收拾準備下班,因為編輯台下的標題跟我回報內容相反,是一則假議題。我記得,我把女子想表達的,做了比較客觀的對比與描述。這當然跟編輯台的通靈爆料大標會有落差。以團隊合作來說,我的新聞讓主任與編輯台失望了。
之前,在另個號稱調查報導的新聞節目工作,也常處於必須造假才夠勁爆的嚴苛環境裡。當時,許多被節目修理打擊的對象,可能到死,都猜不到究竟出來爆他料的是誰。這就是台灣新聞擂台的事實。台灣記者的戰場不在中東與國際領域、而在島國裡的小巷與黑街、以及政論攝影棚。
於是,在完成一個夜半公墓直擊的任務後,我決定離開這個日日讓人挫折的圈子、走向另一條路。在深夜的指南宮前,葉林突然失神恍神、腦袋無法思考。
隔了幾天,幾位線上同業相約餐敘,微醺之際,煙霧繚繞,談的是身為記者卻難以適應畸形媒體生態的痛苦。有個無線台朋友問,葉林,我們還要這樣繼續下去嗎?說完,他眼眶閃著男兒淚。我猜不到這位同業心中有怎樣的苦痛藏著,明日酒醒了,惆悵依舊?還是繼續度日?但三十出頭的他,就在這場歡送會上,給了自己一副職業輓聯。
時間,對記者是殘酷的!
無線台與新聞台的記者,每日責任則數不太一樣,理論上,新聞台稿量大,業務量更大。一大早採訪會議,除了淡季時各線記者的輪流報題,就等主管分派從早報挑出來的線索。上午出一則,下午或許得要做兩則或更多。現在,如果加上編輯幫忙找Youtube新聞,可能還得幫忙做帶子。試想,如果只是突發事件,短時間把5W1H處理完問題不大。但如果是需要追蹤驗證的題目,同樣用小學算數想,每天能有多少時間好好處理?
台灣新聞環境的惡質,其實產業內部的人最清楚。現在,您很難想像,集團老闆涉入指導新聞政策是毫不避諱的。平面、電子,都一樣。老闆與新聞主管議題定調後,接著就是底下的企劃、記者群當小蜜蜂嗡嗡嗡地出外採蜜。這個產業流程,會決定每波新聞走向,但終究無法給觀眾事實與長遠的價值觀。也就是說,主流媒體看的都是當下,不是未來。點線面,許多負責擘劃廣度與深度的編輯台跟主管,顯然也一樣淺碟。
年輕時,對於「真」這個字沒感覺。記者氣質,說好聽一點是爭公義、夠強悍,但某種程度,那是一種淺碟思考的點狀強悍。當強悍不經深思,就是衝動與反智。年輕記者,衝現場、抗權力,很有快感,但過了一個年紀,這些經驗就會仿若鏡花水月。最沈重的是,點點滴滴的媒體產品,對社會的價值觀影響甚巨。這些年,階級鬥爭的氛圍越來越重,台灣,越來越像是個青春期的孩子。
以上的葉林心情,是反思、也是擔憂。年輕記者有一天可能會升遷為主管。那,年輕時受到的訓練,就會成為未來專業基礎的基因。BBC、NHK頻道得到的全球信任,是整個企業,以數十年歲月、集體實踐新聞精神與公約累積出來的。
我相信良知,也相信新聞產業鏈裡的工作者或有身不由己的痛苦。但,最後能幫自己救贖的,依舊只有良知。至於要往那個方向走,才能找到媒體工作的熱血與初衷,恕葉林不給建議了。因為,站在自己的十字路口前,總要自己做出選擇。曾經,我認為沒有批判不叫新聞;但後來,我認為,只有全力呈現真實、彰顯真情以及保護自己心中的善良,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批判。台灣媒體批判家國社會、各色人物多年。但台灣,是否因為媒體監督而真的變好?台灣的自信,不是小確幸文創或是美食民宿。它必須建立有別於日、韓東南亞、有重量的島國特質。這個特質的具體實現,目前我看不到。但慈濟,的確上得了國際檯面。除了打慈濟,媒體可做的事情太多太多。
文末,腦海浮現「娼妓晚景從良,一世煙花無礙」。這是我高中聯考時寫作文引用過的句子。諷刺記者是妓女?這個類比太拙劣低俗,不是我的本意。真正想分享的,是一種蒼涼無奈與疲累後,決定洗身振作再出發的情境。業界,獨立媒體工作者越來越多,特色電子報與地方報也越來越多,葉林真的欣見。
新聞工作者們,坐下來喝杯水,好好聽我說。不管你是高學歷的教授、前輩或晚輩,我都希望大家一起推動社會國家前進,而不是手握台灣價值的屠刀。
新聞最終追求的真善美,「不是鬥倒、而是要更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