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5日 星期五

讀「信任與背叛,陳水扁心理檔案」的自我反思


台灣當今必須共同面對的集體責任已是箭在弦上的「政治正確」,無論藍綠、無論統獨、無論南北、無論種族,臺灣的主體性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撕裂與衝撞,看似慢慢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但背後仍隱藏著一股深層的隱憂,看完「信任與背叛,陳水扁心理檔案」,讓我更完整地回顧了台灣過去政治發展的風風雨雨,也看到了在結構不平等的政黨競爭機制下,臺灣人民如何共同走入了一個集體性的心理糾結。

特別是,讓我有所感觸的,是一股由內而外的憤恨感與受害者情節,似乎每一個人都深在其中而無法自拔,無論是執政黨或是在野黨,輪番上陣後的訴求,都在強調自己的悲情與偉大,這種矛盾的心理狀態,是阿德勒自卑情結的完全反射,並透過政治語言的操弄來影響全台灣人。

事實上,我也於近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受害者意識狀態,從而明瞭了抗爭與不抗爭之間的決定,無法簡單的以二元方式對立,特別是,當我完全站在與自己價值觀的對立面來思考與看待時,我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因應邏輯,這又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衝撞。

但這種痛苦,或許這正是公民形成過程當中的必要之惡,誠如這本書中,相當客觀的描繪出,當阿扁承接了所有台灣人民期待落實民主的重責大任後,卻受到來自各方角力的衝擊與斡旋,以至於那個「凡事都拿第一」的阿扁,也逐漸在權力與價值的拿捏中,喪失其個人的主體性,成了一個完完全全的政治表演人物,見風轉舵、隨波放逐!然而,在這個向下沉淪的過程中,每一個試圖為政治人物造神的,以及沉默看待一切發生的大眾,都有無法迴避的共業要承擔。


這樣的說法,其實不是對於大眾的批判,而是期待大眾能夠理解我們所處的真實社會,夾雜著許多複雜的情感糾結,從而對內產生出更彼此更寬容的盼望,而這份盼望,只能透過每一個公民對於自身立場的反覆辯證與詰問,並與他人建立更真誠的聆聽,才能獲得對於當今的社會議題有更多元的見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