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 /文章分享
文|王立華 原文連結:https://read01.com/J85EAK.html
兒童教育專家,首都師大外聘教師,全國百佳幼兒園園長
上周六,我給首都師大成人大學生監考《兒童發展心理學》,考完後我就在隔壁教室閱卷。沒多久,一位美麗的女學生輕輕推門進來,她面帶微笑說:「王老師,我想和您探討一個問題!希望沒打擾您!」 我示意她坐下,並爽快地說:「不會,歡迎你!」學生說:「關於幼兒讀《弟子規》的問題,我和您有不同的認識!您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在講台上批判《弟子規》,不主張讓幼兒讀,是不是太偏激了!」聽聞此話,我一點也沒有惱怒,反而很欣慰!
上周六,我給首都師大成人大學生監考《兒童發展心理學》,考完後我就在隔壁教室閱卷。沒多久,一位美麗的女學生輕輕推門進來,她面帶微笑說:「王老師,我想和您探討一個問題!希望沒打擾您!」 我示意她坐下,並爽快地說:「不會,歡迎你!」學生說:「關於幼兒讀《弟子規》的問題,我和您有不同的認識!您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在講台上批判《弟子規》,不主張讓幼兒讀,是不是太偏激了!」聽聞此話,我一點也沒有惱怒,反而很欣慰!
同時也對這位愛思考、敢質疑、善表達的女學生刮目相看。我知道她是從《毛澤東思想概論》課上「逃」出來的,因為這是我本學期最後一次和她們見面,估計她也對此問題疑慮了至少一個多月,她要把握這次機會和我辯論一番,以便澄清問題、解除疑惑。
我說:可能是你還不太了解情況,在這件事上,我並不偏激!我做出的專業論斷,是經過相關的調查研究和較為深入的專業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我認真讀過《弟子規》,還逐句逐字分析過。這種認識是建立在我從事幼教專業18年的積澱以及對兒童心理的把握基礎上的,不是信口開河!我做出這樣的判斷是負責任的!我不僅要在大學課堂上講,外出給幼兒園園長、幼兒教師以及家長做講座時也要這樣講。
實際上,不只是我一個人反對幼兒讀《弟子規》,連我認識的很多專業人士,如兒童教育專家、兒童文學家以及親子教育專家等,都對此持反對態度。
學生又問:那您們為什麼要反對幼兒讀《弟子規》啊?我在幼兒園帶孩子讀時,覺得效果不錯呢!有些孩子就變得懂事、乖巧了。你們也不能說《弟子規》一無是處啊?
答:我沒有說《弟子規》一無是處,沒有說《弟子規》中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但《弟子規》整體上來講,是封建糟粕多於精華,它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是「偽經典」!你看到的孩子讀後的變化,可能是多種原因促成的,也許並不是讀《弟子規》後的直接後果!或者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實際上,不只是我一個人反對幼兒讀《弟子規》,連我認識的很多專業人士,如兒童教育專家、兒童文學家以及親子教育專家等,都對此持反對態度。
學生又問:那您們為什麼要反對幼兒讀《弟子規》啊?我在幼兒園帶孩子讀時,覺得效果不錯呢!有些孩子就變得懂事、乖巧了。你們也不能說《弟子規》一無是處啊?
答:我沒有說《弟子規》一無是處,沒有說《弟子規》中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但《弟子規》整體上來講,是封建糟粕多於精華,它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著作,是「偽經典」!你看到的孩子讀後的變化,可能是多種原因促成的,也許並不是讀《弟子規》後的直接後果!或者孩子表面上的乖巧懂事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學生追著問:您為什麼說《弟子規》中有「糟粕」啊?那什麼是「糟粕」?我反問道:你如果連什麼是《弟子規》中的『糟粕』都分辨不出來,你又如何去引導孩子們讀呢?中國的封建社會歷經2000多年,已經夠長了,封建思想對人的毒害已經夠深,難道你還希望封建思想繼續「發揚光大」嗎?
學生有點不服氣:習大大現在都提倡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呢!我答:當然,習大大的主張沒有錯!我們需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但問題是什麼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什麼」以及「如何傳承」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問你:你說說什麼是「國學」?什麼是「國學中的精華」?或者說『什麼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我的問題使學生無言以對。
我接著說:如果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毫無概念時,又如何能很好地傳承呢?如果盲目地、不加批判地繼承,還不如不傳!讓孩子吸食有毒的「精神鴉片」是對他們「犯罪」!在我看來,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中國的民樂、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中國武術和中醫等等,其中都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傳承的精華部分,但這些內容是對於成人而言的。
對於幼兒來說,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幼兒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及學習方式與成人存在巨大的差異,適合成人的教育內容或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不一定適合幼兒。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規》是當時皇權、神權下的產物,滿族人以幾十萬人統治億萬漢族人,統治者需要順民、傀儡、奴隸,所以《弟子規》一誕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題就是聽話,無條件的服從。
只強調無條件的服從,就會產生十分有害的後果,人的本性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壓抑,只會變成溫順聽話的奴僕。下面是我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的主要理由:
第一、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弟子規》的語言形式屬文言文,幼小兒童很難接受。兒童心理學認為,幼兒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幼兒園大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 幼兒對抽象文字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很有限,《弟子規》的行文方式晦澀難解、枯燥抽象,其內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會的現實狀況,與現當代兒童的生活相距甚遠,也不合符現代文明規範,難以引起兒童的興趣。 《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字是「勿」,有43處之多。這種教訓、誡條式的口吻,與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學原則相反。《弟子規》也許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卻很難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這本書打著儒家旗號,但是講的東西並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販賣的是自己的私貨而已。
第二、從中國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講,《弟子規》中多處內容體現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於幼兒獨立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弟子規》的內容很容易禁錮兒童的思想、限制兒童的行動,很容易扼殺兒童活潑、自由、爛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培養奴才和順民的教科書,不適合現當代社會。
當今的中國更需要民主意識、獨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需要向西方已開發國家學習。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問題是,父母也有誤解孩子或言行失當的時候,難道孩子受到錯怪,也要順從地接受嗎?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句話,前半句沒什麼問題,但是後半句「號泣隨,撻無怨」就有問題。當孩子向父母提建議時,父母不聽,生氣就可以隨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時,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應該逆來順受,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多麼的不公平!不懂變通,也是陷親於不義。現代教育反對體罰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為。
可見,《弟子規》中要培養的兒童完全沒有話語權,一切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提倡要孩子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權威。這與當下所倡導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的現代教育主張相去甚遠!《弟子規》中的教條更善於培養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順民」和「奴才」,更利於培養沒有平等意識、毫無個性、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缺乏創造能力的人!這樣的人,如何完成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第三、從教育方法來講,死記硬背的方式不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方式。 兒童的思維水平和語言能力還有限,抽象的文字並不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兒童是通過遊戲、活動,通過動作、感知覺、形象來認識世界。
現代學習觀認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兒童有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兒童在學習中具有主體地位。兒童在學習中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建構對知識的意義理解。 當然,強調兒童的主體性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指導。
「建構主義的教師不是放棄自己作為指導者的角色——他要鼓勵和引導兒童努力去建構知識,而不是僅通過呈現預備的結果,導致扼殺兒童的自主性。」 所以死記硬背是一種十分陳舊低效、理應被擯棄的學習方式。對記憶和背誦的過度崇拜是中國舊式教育的一大陋習,這是對兒童天性的扼殺,是對兒童生活的扼殺,是對兒童生命的禁錮。和記憶相比,也許探究、理解、感受、體驗、想像和創造更重要!
兒童是按照生命自身的內在法則、自然節律和時間表逐步發展與完善的。兒童有一個內部的自然的老師。幼兒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最高體現是「遊戲」!幼兒的主導活動也是「遊戲」! 正如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期的主要任務是「看事物和現象」。兒童需要讀的是美好豐富的大自然之書,大自然是兒童理性的永恆的源泉;兒童還需要讀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大社會之書。
幼小兒童的生活和教育內容應是自由的遊戲、充分的幻想和想像、自由的歌唱、快樂的塗鴉、是品味兒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糧:童話、童詩、童謠,而不是讀什麼大部頭的成人認為重要的「經史子集」!兒童有那麼多適合他們天然的精神食糧,為什麼非要盯著偽經典《弟子規》不放呢? 有人說,孩子讀經不需要理解,只要背誦就好,長大了他自然會明白。
實際上,不求甚解、鸚鵡學舌的結果,通常是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後又迅速遺忘,白白浪費寶貴的童年時光!讓兒童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地學習《弟子規》,是簡單粗暴的灌輸教育,是一種「洗腦」教育!盲目崇拜、盲目背誦只能培養盲從的奴隸和精神上的瞎子!
第四、從《弟子規》核心價值觀來看,它所宣揚的是成人本位、長者本位的價值觀,與現代教育倡導的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本位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背道而馳。 《弟子規》要求孩子無條件的服從長者,凡事都以長者利益、需求為先,幼者的需要、願望和利益永遠低於長者。不允許幼者辯解、質疑、拒絕,只有絕對服從和順從。
可見,《弟子規》中的核心價值觀與現代教育思想及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意思是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強調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遵循長幼秩序,難道幼小的孩子飢餓時,也只能強忍?這樣的要求對於小孩子來說,是否過於苛刻?「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個也片面,父母喜歡的,孩子就去做,父母厭惡的,孩子就不要做!一切要以父母的愛憎為標準,難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願了嗎?
有人說:學了《弟子規》,孩子可以變得尊敬長輩,變得和善、孝順,這很好啊?孩子、父母與教師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兒童也有自己的願望、要求、興趣和需要,《弟子規》以成人為中心和本位的價值觀,成人的要求如同聖旨一樣,兒童必須無條件服從,沒有協商的餘地,這必然會導致兒童對成人盲目服從、不會思考質疑,墨守陳規,不會創造規則,這會大大抑制兒童的個性和活力,會把兒童培養成渾身帶有奴性的小大人!
《弟子規》倡導的「規矩」恰恰是封建思想糟粕的集中體現,如果用其中所宣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來教孩子學「規矩」,是十分錯誤和荒唐的做法!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批判了封建社會「長者本位」的思想,他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呼籲人們要做「覺醒的父母」,主張以「幼者本位」代替「長者本位」,要解放「幼者」:「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
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帳,一面開闢新路。」父母要「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幼者)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第五、用《弟子規》來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啟蒙,培養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不可否認,《弟子規》中有少量基本沒有爭議、仍具有一定適用性的觀點,但這些道理或原則在其他書籍中也並不少見。所以從整體上說,《弟子規》閱讀價值令人懷疑。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認真讀過《弟子規》,就想當然地認為它是經典著作,把它奉為聖賢之書,認為其中句句精華、字字珠璣,不加選擇、辨析的讓兒童囫圇吞棗地背誦,大量毒藥和極少的營養物質一併吞食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弟子規》中說「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這是強調明哲保身,只顧自己。如果人人都只顧自己,那還會有見義勇為的道德行為嗎?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如果看見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勇敢行為。書中不僅不分好事、壞事,一律視作與己無關,不去多管。 再如「說話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這是叫孩子不要多說話,話說多了會招惹是非。
謹小慎微的結果是喪失活力,在諸多方面一事無成。這已經和正統儒家思想南轅北轍了,別說成聖成賢,連做人都成問題了。這樣的主張只能培養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和博愛精神的公民呢?兒童讀《弟子規》讀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當下,中國倡導全社會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一項艱巨的任務、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複雜的教育問題。
中國向來有「一切都從娃娃抓起」的慣習和傳統,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教育,應該站在幼小兒童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立場上來探討此問題,任何犧牲和損壞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做法都應遭到批判。如果兒童的心智發展和創造力都受到嚴重影響和阻礙,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兒童如何來承擔改造舊文化、創造未來新文化的歷史任務?
有人問:那《三字經》、《百家姓》可以讀嗎?從內容方面看,這兩本書中的糟粕比《弟子規》少些,但其中也滲透著奴化思想,也需要分析辨別能力的人進行有選擇的閱讀或導讀。總之,對幼兒來說,這兩本也算不上是好的童書。那些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的唐詩宋詞等,可以引導幼兒欣賞朗誦,最好配上畫面、音樂或做成動畫,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孩子,但不宜大量背誦,需要把握度。
第六、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典,屬於典型的「超前教育」。 成人把《弟子規》等枯燥、艱澀、沉悶、不知所云的文字強塞給幼兒,這不但不是在開蒙,而是在蒙蔽幼兒心智!更不是什麼最佳文化刺激和最佳早期教育!是成人把成人世界認為重要的東西強加給幼兒,如同給哺乳期的嬰兒餵肥肉一樣,只會敗壞兒童的胃口、傷害兒童的閱讀和學習興趣、消弱兒童對事物的天然好奇心與探究慾望,抑制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才是最可怕的後果!
從近代以來,一直有人以「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名,主張讓幼小兒童讀經,包括《弟子規》、《孟子》、論語》、甚至《心經》等等。近20年來,台灣的王財貴、蔣慶、南懷瑾等人都主張兒童讀經,企圖以此復歸傳統文化。而在在中西方的教育史上,眾多教育家都對此持反對態度。從古至今,反對兒童讀《弟子規》之類的「經書」的聲音不絕於耳。如中國古代的李贄、王守仁;近代魯迅和豐子愷等。
《弟子規》中有太多摧殘童心、壓抑個性的「規矩」,豐子愷在《關於兒童教育》中寫道:「一般的父母、先生,總之,是以教孩子做大人為唯一的教育方針的,這便是大錯。我嘗見有一個先生對七八歲的小孩子講禮貌、起立、鞠躬、脫帽、緩步、低聲、恭敬、謙虛……這些都是從小摧殘他的童心。」豐子愷認為,禮貌等等遠非惡事,然而「在人的廣泛偉大的生命上看來,是最末稍的小事而已」,「孩提的時候教他,專心於這種末梢的小事,便是從小壓倒他,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這是何等的教育?」我們要愛惜童心、尊崇童心、珍愛童年的生活,反對讓孩子無條件服從成人,反對過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規矩過多教給孩子。
中國當代教育學者劉曉東專門撰寫《蒙蔽與拯救:評兒童讀經》一書,與很多主張兒童讀經的人辯論商榷,明確反對兒童讀經,著重進行了教育學和文化學方面的批判。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方克立教授曾給前教育部長周濟寫信,表示反對蔣慶等人主張的兒童讀經活動。 留美學人薛涌撰文《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來反對兒童讀經,並與蔣慶等人展開論戰。記得有一位著名兒童文學家、早期閱讀專家認為,把《弟子規》作為反面教材還差不多!甚至有長期研究儒學的學者也公開表示反對幼兒讀《弟子規》,此類案例不勝枚舉。
在西方的哲學家或教育家中,如法國的盧梭、美國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齊、義大利的蒙台梭利、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等等,他們都反對讓幼兒呆聽靜坐、反對死記硬背枯燥難解的文字典籍。盧梭認為幼小兒童尚處於「理性睡眠期」,不適合進行抽象文字的學習,在這個時候,你給他一個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
盧梭反對超前教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盧梭還呼籲:「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杜威認為,艱澀的抽象文字是「超越兒童生活的怪誕之物」。 他們都倡導「以兒童為中心或本位」的教育,主張尊重兒童的天性、個性、權利;尊重兒童的本能、興趣和需要;不僅如此,蒙台梭利等人還主張成人應以「兒童為師」;人類學家泰勒更是提出「兒童是成人之父」的觀念! 每當我反對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書時,就會有人惱怒,好像我動搖了他們心目中的「權威」,動搖了他們極力膜拜的「聖賢之書」;還有人會轉移話題或偷換概念,認為我是在反對讓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或其他成人「讀經」!
我沒有斷然否定讓大一些的孩子或成人讀,但是即便是讀,也要講究方式。 我的主張是:家長如果沒有相應的教育素養和文化學養,如果不具有獨立思考、辨析能力,最好還是不去引導孩子讀《弟子規》!如果教師連《弟子規》中的精華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導教育學生!我也反對讓不具備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學生獨立讀《弟子規》!對於有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可以引導高年級小學生以及中學生、大學生來讀《弟子規》,引導他們批判地閱讀,找出其中的精華和糟粕,但就《弟子規》而言,它整體上仍可歸於「反面教材」之列。
實際上,不少人對《弟子規》、兒童心理、傳統文化等認識傾向於片面化、簡單化。如果想對一個事物有比較客觀、全面、公正的認識,要獲得接近真理性的認識,需要多角度的觀察、審視和思考。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有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哲理詩啟發我們: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地考察某一事物時,才有可能窺見其「真面目」! 我和學生探討辯論了近一個小時。在觀點的碰撞與語言的交鋒中,沒有人身攻擊、沒有面紅耳赤,只有理性地辨析和平等的對話!如果能多培養出幾個善於思考、敢於質疑、好奇心強、富有探究精神的學生,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希望我們更多人能成為「蘇格拉底式」的教師!
附:案例 上周日,我想再次親自驗證一下和學生共讀《弟子規》的感受。於是就引導一名北京國際小學五年級學生讀《弟子規》。她是一位閱讀能力強、成績很優秀,心智較成熟,獨立思考能力也較強的學生。 我們逐字逐句地閱讀,有時她朗讀,有時我朗讀,然後再一句一句地分析討論,找出其中的符合現代文明的合理部分,同時也挑出其中的荒唐謬誤、不合時宜的部分。
分析閱讀完畢,這位小學生既吃驚又不滿地說:「我一直以為《弟子規》是一本好書!以前我學校的老師逼著我背誦,我沒有背。我媽媽曾經做過老師,她告訴我:『這種書,不是什麼好書,不背就不背吧!』今天您帶我讀完,我才知道:《弟子規》原來是一本『變態』的書!這太恐怖了!有些部分簡直不忍直視,這分明就是在教育、培養奴隸的嘛!」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面對那些理所當然的封建奴化思想與觀點,這位小學生最多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憑什麼啊?為什麼啊?這也太不講理了!」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多數都存在問題,有明顯的「奴化意識」存在其中,是需要擯棄的;有一小部分基本沒有爭議,有可取之處。如果不加分析辨別地傳遞給學生,不管是幼兒,小學生、中學生還是成人,後果會比較嚴重!
只強調無條件的服從,就會產生十分有害的後果,人的本性會因此而受到嚴重的壓抑,只會變成溫順聽話的奴僕。下面是我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的主要理由:
第一、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弟子規》的語言形式屬文言文,幼小兒童很難接受。兒童心理學認為,幼兒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到幼兒園大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 幼兒對抽象文字語言的理解能力還很有限,《弟子規》的行文方式晦澀難解、枯燥抽象,其內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會的現實狀況,與現當代兒童的生活相距甚遠,也不合符現代文明規範,難以引起兒童的興趣。 《弟子規》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個字是「勿」,有43處之多。這種教訓、誡條式的口吻,與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樂學原則相反。《弟子規》也許能教出老實聽話的孩子,但卻很難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這本書打著儒家旗號,但是講的東西並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販賣的是自己的私貨而已。
第二、從中國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講,《弟子規》中多處內容體現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於幼兒獨立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弟子規》的內容很容易禁錮兒童的思想、限制兒童的行動,很容易扼殺兒童活潑、自由、爛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統治階級為了培養奴才和順民的教科書,不適合現當代社會。
當今的中國更需要民主意識、獨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學精神,需要向西方已開發國家學習。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問題是,父母也有誤解孩子或言行失當的時候,難道孩子受到錯怪,也要順從地接受嗎?難道孩子就不可以為自己辯護嗎?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這句話,前半句沒什麼問題,但是後半句「號泣隨,撻無怨」就有問題。當孩子向父母提建議時,父母不聽,生氣就可以隨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時,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應該逆來順受,這對一個小孩子來說,是多麼的不公平!不懂變通,也是陷親於不義。現代教育反對體罰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為。
可見,《弟子規》中要培養的兒童完全沒有話語權,一切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提倡要孩子絕對地服從父母的權威。這與當下所倡導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的現代教育主張相去甚遠!《弟子規》中的教條更善於培養唯唯諾諾、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順民」和「奴才」,更利於培養沒有平等意識、毫無個性、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缺乏創造能力的人!這樣的人,如何完成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第三、從教育方法來講,死記硬背的方式不適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學習方式。 兒童的思維水平和語言能力還有限,抽象的文字並不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兒童是通過遊戲、活動,通過動作、感知覺、形象來認識世界。
現代學習觀認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兒童有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兒童在學習中具有主體地位。兒童在學習中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建構對知識的意義理解。 當然,強調兒童的主體性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指導。
「建構主義的教師不是放棄自己作為指導者的角色——他要鼓勵和引導兒童努力去建構知識,而不是僅通過呈現預備的結果,導致扼殺兒童的自主性。」 所以死記硬背是一種十分陳舊低效、理應被擯棄的學習方式。對記憶和背誦的過度崇拜是中國舊式教育的一大陋習,這是對兒童天性的扼殺,是對兒童生活的扼殺,是對兒童生命的禁錮。和記憶相比,也許探究、理解、感受、體驗、想像和創造更重要!
兒童是按照生命自身的內在法則、自然節律和時間表逐步發展與完善的。兒童有一個內部的自然的老師。幼兒的生命存在方式的最高體現是「遊戲」!幼兒的主導活動也是「遊戲」! 正如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兒童期的主要任務是「看事物和現象」。兒童需要讀的是美好豐富的大自然之書,大自然是兒童理性的永恆的源泉;兒童還需要讀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大社會之書。
幼小兒童的生活和教育內容應是自由的遊戲、充分的幻想和想像、自由的歌唱、快樂的塗鴉、是品味兒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糧:童話、童詩、童謠,而不是讀什麼大部頭的成人認為重要的「經史子集」!兒童有那麼多適合他們天然的精神食糧,為什麼非要盯著偽經典《弟子規》不放呢? 有人說,孩子讀經不需要理解,只要背誦就好,長大了他自然會明白。
實際上,不求甚解、鸚鵡學舌的結果,通常是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後又迅速遺忘,白白浪費寶貴的童年時光!讓兒童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地學習《弟子規》,是簡單粗暴的灌輸教育,是一種「洗腦」教育!盲目崇拜、盲目背誦只能培養盲從的奴隸和精神上的瞎子!
第四、從《弟子規》核心價值觀來看,它所宣揚的是成人本位、長者本位的價值觀,與現代教育倡導的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本位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背道而馳。 《弟子規》要求孩子無條件的服從長者,凡事都以長者利益、需求為先,幼者的需要、願望和利益永遠低於長者。不允許幼者辯解、質疑、拒絕,只有絕對服從和順從。
可見,《弟子規》中的核心價值觀與現代教育思想及主張是背道而馳的! 如「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意思是不論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時,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強調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遵循長幼秩序,難道幼小的孩子飢餓時,也只能強忍?這樣的要求對於小孩子來說,是否過於苛刻?「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這個也片面,父母喜歡的,孩子就去做,父母厭惡的,孩子就不要做!一切要以父母的愛憎為標準,難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願了嗎?
有人說:學了《弟子規》,孩子可以變得尊敬長輩,變得和善、孝順,這很好啊?孩子、父母與教師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兒童也有自己的願望、要求、興趣和需要,《弟子規》以成人為中心和本位的價值觀,成人的要求如同聖旨一樣,兒童必須無條件服從,沒有協商的餘地,這必然會導致兒童對成人盲目服從、不會思考質疑,墨守陳規,不會創造規則,這會大大抑制兒童的個性和活力,會把兒童培養成渾身帶有奴性的小大人!
《弟子規》倡導的「規矩」恰恰是封建思想糟粕的集中體現,如果用其中所宣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來教孩子學「規矩」,是十分錯誤和荒唐的做法!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批判了封建社會「長者本位」的思想,他從進化論的觀點出發,呼籲人們要做「覺醒的父母」,主張以「幼者本位」代替「長者本位」,要解放「幼者」:「覺醒的父母,完全應該是義務的,利他的,犧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國尤不易做。
中國覺醒的人,為想隨順長者解放幼者,便須一面清結舊帳,一面開闢新路。」父母要「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幼者)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第五、用《弟子規》來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啟蒙,培養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不可否認,《弟子規》中有少量基本沒有爭議、仍具有一定適用性的觀點,但這些道理或原則在其他書籍中也並不少見。所以從整體上說,《弟子規》閱讀價值令人懷疑。更糟糕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認真讀過《弟子規》,就想當然地認為它是經典著作,把它奉為聖賢之書,認為其中句句精華、字字珠璣,不加選擇、辨析的讓兒童囫圇吞棗地背誦,大量毒藥和極少的營養物質一併吞食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弟子規》中說「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這是強調明哲保身,只顧自己。如果人人都只顧自己,那還會有見義勇為的道德行為嗎?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如果看見不合理的事情不能挺身而出,就不是勇敢行為。書中不僅不分好事、壞事,一律視作與己無關,不去多管。 再如「說話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這是叫孩子不要多說話,話說多了會招惹是非。
謹小慎微的結果是喪失活力,在諸多方面一事無成。這已經和正統儒家思想南轅北轍了,別說成聖成賢,連做人都成問題了。這樣的主張只能培養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養出有社會責任感和博愛精神的公民呢?兒童讀《弟子規》讀不出道德的國民,也讀不出道德的中國。 當下,中國倡導全社會要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毋庸置疑,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一項艱巨的任務、一個複雜的文化現象,也是一個複雜的教育問題。
中國向來有「一切都從娃娃抓起」的慣習和傳統,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我們更應該關注兒童教育,應該站在幼小兒童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立場上來探討此問題,任何犧牲和損壞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做法都應遭到批判。如果兒童的心智發展和創造力都受到嚴重影響和阻礙,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兒童如何來承擔改造舊文化、創造未來新文化的歷史任務?
有人問:那《三字經》、《百家姓》可以讀嗎?從內容方面看,這兩本書中的糟粕比《弟子規》少些,但其中也滲透著奴化思想,也需要分析辨別能力的人進行有選擇的閱讀或導讀。總之,對幼兒來說,這兩本也算不上是好的童書。那些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的唐詩宋詞等,可以引導幼兒欣賞朗誦,最好配上畫面、音樂或做成動畫,用生動、形象、直觀的方式呈現給孩子,但不宜大量背誦,需要把握度。
第六、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典,屬於典型的「超前教育」。 成人把《弟子規》等枯燥、艱澀、沉悶、不知所云的文字強塞給幼兒,這不但不是在開蒙,而是在蒙蔽幼兒心智!更不是什麼最佳文化刺激和最佳早期教育!是成人把成人世界認為重要的東西強加給幼兒,如同給哺乳期的嬰兒餵肥肉一樣,只會敗壞兒童的胃口、傷害兒童的閱讀和學習興趣、消弱兒童對事物的天然好奇心與探究慾望,抑制他們的活力和創造力,這才是最可怕的後果!
從近代以來,一直有人以「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名,主張讓幼小兒童讀經,包括《弟子規》、《孟子》、論語》、甚至《心經》等等。近20年來,台灣的王財貴、蔣慶、南懷瑾等人都主張兒童讀經,企圖以此復歸傳統文化。而在在中西方的教育史上,眾多教育家都對此持反對態度。從古至今,反對兒童讀《弟子規》之類的「經書」的聲音不絕於耳。如中國古代的李贄、王守仁;近代魯迅和豐子愷等。
《弟子規》中有太多摧殘童心、壓抑個性的「規矩」,豐子愷在《關於兒童教育》中寫道:「一般的父母、先生,總之,是以教孩子做大人為唯一的教育方針的,這便是大錯。我嘗見有一個先生對七八歲的小孩子講禮貌、起立、鞠躬、脫帽、緩步、低聲、恭敬、謙虛……這些都是從小摧殘他的童心。」豐子愷認為,禮貌等等遠非惡事,然而「在人的廣泛偉大的生命上看來,是最末稍的小事而已」,「孩提的時候教他,專心於這種末梢的小事,便是從小壓倒他,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這是何等的教育?」我們要愛惜童心、尊崇童心、珍愛童年的生活,反對讓孩子無條件服從成人,反對過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規矩過多教給孩子。
中國當代教育學者劉曉東專門撰寫《蒙蔽與拯救:評兒童讀經》一書,與很多主張兒童讀經的人辯論商榷,明確反對兒童讀經,著重進行了教育學和文化學方面的批判。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方克立教授曾給前教育部長周濟寫信,表示反對蔣慶等人主張的兒童讀經活動。 留美學人薛涌撰文《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義》來反對兒童讀經,並與蔣慶等人展開論戰。記得有一位著名兒童文學家、早期閱讀專家認為,把《弟子規》作為反面教材還差不多!甚至有長期研究儒學的學者也公開表示反對幼兒讀《弟子規》,此類案例不勝枚舉。
在西方的哲學家或教育家中,如法國的盧梭、美國的杜威、瑞士的裴斯泰洛齊、義大利的蒙台梭利、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等等,他們都反對讓幼兒呆聽靜坐、反對死記硬背枯燥難解的文字典籍。盧梭認為幼小兒童尚處於「理性睡眠期」,不適合進行抽象文字的學習,在這個時候,你給他一個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
盧梭反對超前教育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 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盧梭還呼籲:「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杜威認為,艱澀的抽象文字是「超越兒童生活的怪誕之物」。 他們都倡導「以兒童為中心或本位」的教育,主張尊重兒童的天性、個性、權利;尊重兒童的本能、興趣和需要;不僅如此,蒙台梭利等人還主張成人應以「兒童為師」;人類學家泰勒更是提出「兒童是成人之父」的觀念! 每當我反對讓幼兒讀《弟子規》之類的所謂經書時,就會有人惱怒,好像我動搖了他們心目中的「權威」,動搖了他們極力膜拜的「聖賢之書」;還有人會轉移話題或偷換概念,認為我是在反對讓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或其他成人「讀經」!
我沒有斷然否定讓大一些的孩子或成人讀,但是即便是讀,也要講究方式。 我的主張是:家長如果沒有相應的教育素養和文化學養,如果不具有獨立思考、辨析能力,最好還是不去引導孩子讀《弟子規》!如果教師連《弟子規》中的精華和糟粕都辨析不出,最好也不要引導教育學生!我也反對讓不具備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學生獨立讀《弟子規》!對於有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教師,可以引導高年級小學生以及中學生、大學生來讀《弟子規》,引導他們批判地閱讀,找出其中的精華和糟粕,但就《弟子規》而言,它整體上仍可歸於「反面教材」之列。
實際上,不少人對《弟子規》、兒童心理、傳統文化等認識傾向於片面化、簡單化。如果想對一個事物有比較客觀、全面、公正的認識,要獲得接近真理性的認識,需要多角度的觀察、審視和思考。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有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哲理詩啟發我們:只有多角度、多方位地考察某一事物時,才有可能窺見其「真面目」! 我和學生探討辯論了近一個小時。在觀點的碰撞與語言的交鋒中,沒有人身攻擊、沒有面紅耳赤,只有理性地辨析和平等的對話!如果能多培養出幾個善於思考、敢於質疑、好奇心強、富有探究精神的學生,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希望我們更多人能成為「蘇格拉底式」的教師!
附:案例 上周日,我想再次親自驗證一下和學生共讀《弟子規》的感受。於是就引導一名北京國際小學五年級學生讀《弟子規》。她是一位閱讀能力強、成績很優秀,心智較成熟,獨立思考能力也較強的學生。 我們逐字逐句地閱讀,有時她朗讀,有時我朗讀,然後再一句一句地分析討論,找出其中的符合現代文明的合理部分,同時也挑出其中的荒唐謬誤、不合時宜的部分。
分析閱讀完畢,這位小學生既吃驚又不滿地說:「我一直以為《弟子規》是一本好書!以前我學校的老師逼著我背誦,我沒有背。我媽媽曾經做過老師,她告訴我:『這種書,不是什麼好書,不背就不背吧!』今天您帶我讀完,我才知道:《弟子規》原來是一本『變態』的書!這太恐怖了!有些部分簡直不忍直視,這分明就是在教育、培養奴隸的嘛!」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面對那些理所當然的封建奴化思想與觀點,這位小學生最多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憑什麼啊?為什麼啊?這也太不講理了!」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多數都存在問題,有明顯的「奴化意識」存在其中,是需要擯棄的;有一小部分基本沒有爭議,有可取之處。如果不加分析辨別地傳遞給學生,不管是幼兒,小學生、中學生還是成人,後果會比較嚴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