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軍與體驗教育共備團

 我想要發起一個「童軍團訓練」與「體驗教育」的共備討論團,主要探討「在既有的童軍團訓練模組中如何實施體驗教育的問題」。

會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因應21世紀社會快速變遷,我認為童軍訓練模式也必須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傳統的童軍訓練三大基礎:小隊制度、徽章制度與榮譽制度,仍然可以做為基本的訓練結構,不須廢除,但過於刻板化與制式化的設計,則可斟酌予以調整,例如:廢除值星官的角色、淘汰傳統大地遊戲的純娛樂與競賽的模式、讓傳統的宣示儀典能夠更創新等,諸多過去童軍訓練當中存在的模組與形式,我認為可以有更多元且活化的創新方式來做調整,如此才能符合多元社會的學習氛圍。

再來,我發現在童軍訓練模組當中,技能學習與體驗教育的引導反思,仍舊是分開來談的,有關「主題式」、「統整式」的課程設計,很難在童軍團的訓練中達成,若不是過於偏重技能學習,就是一直在玩活動玩到疲乏,前者或許是因為每個團都有其目標要達成,例如:要符合初級、中級、高級...等考驗營的目標、或是部分縣市有要求校團要達到技能考驗的標準,是以,童軍團的訓練就一直放在繩結的運用與搭建,但比較少有「繩索反思」的課程設計,這也不能說團長沒有心,而是當童軍團的目標鎖定在滿足並符合每一次的比賽與訓練時,眞的沒有多餘的心思來進行"反思",但除了感嘆之外眞的沒有別的方式嗎?這是我想提出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活動玩完了之後,如何進行引導與提問的問題。我觀察到,當體驗教育已經深入尋常百姓家的同時,玩活動大家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重點在於如何引導、提問、反思,這個反思與我們想要傳遞的課程設計的關聯是甚麼?這些細節的安排,也是我們比較欠缺的。

那由於,我是站在「童軍團」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我比較想要知道如何去整合「童軍團訓練模組」與「體驗教育引導反思」這兩者的鴻溝,或是說,是否可以激盪出一個更具創新的實踐方式,例如:透過戶外教育的實施來做為兩者的結合?我不知道,我只是有一個想法,自己的心中也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渴望透過討論來激盪出更好的做法。

目前我的初步規劃是,至少每個月可以有一次固定的討論,討論地點與形式看參與人數而定,可以是線上的也可以是實體地點,參與者可以是童軍團長、綜合活動教師、或是對體驗教育有興趣的人,都歡迎一起來,如果您有更好的想法,都歡迎提出來。

這是我第一次拋磚引玉,心中有點緊張,但也謝謝大家的耐心,希望我們的共備團可以真的成行,人不求多只求有心參與、速度不求快只求穩健直行、不求績效成果只求過程對話,如果您也願意和我一起「撩」下去,請在留言處註明:我願一起參與共備討論,等我蒐集完大家的意見後,我會再與你各別連繫。

一切感謝~~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