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反思
最近一直聽到有人轉述: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並以此來強調民主價值的可貴,對於這樣的說法,我提出我的評論與反思。
首先,我必須先承認,過去的我也直相當認同這句話,但隨著這次學運的波及影響,我對內首先檢視了這句話的真實性。為什麼會有如此強烈檢視的動機呢?因為我發現,當民主機制已不存在時,再用這句話來強調民主精神的重要,無異是緣木求魚。
但是,有趣的是,我們似乎只看見這句話的表層,但卻未思考說這句話的人其背後的脈絡為何?
試想兩個畫面。
第一個畫面:
一個小孩和一位媽媽出門買玩具,媽媽說你可以使用零用錢去買你想要的東西,小孩很興奮的挑了一個電動玩具,但是媽媽說電動玩具有害身心健康不能買,但你還可以說你想買甚麼,因為,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你有發言的權利。後來,在媽媽細心的引導下,小孩買了參考書回家。
請問,這位媽媽是否具備民主的精神?
第二個畫面(電影"林肯"裡的一個片段):
主張廢除奴隸制度的激進派聯邦眾議員史蒂文斯,主張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但卻與保守派的布萊爾,起了相當大的衝突,而林肯總統知道,如果雙方繼續僵持,不要說爭取黑人與白人平權,甚至連奴隸制度都很難廢除,因此,勢必要對保守派做出妥協,才能讓廢除奴隸制度可以優先通過,於是努力遊說史蒂文斯妥協,希望他改變說法,讓保守派可以投贊成票,後來,史蒂文斯說:「我不是主張人生而平等,但我贊成所有種族在『法律前』人人平等,就連你這個噁心的爬蟲類,都能享有在此殿堂上發言的資格,因為這是法律給予你的權利」。
請問,這段對話是否具備民主的精神?
兩相比較,看似都運用到了言論自由,但是,前者運用民主的話術,實際上是依據其想法來執行,小孩的想法並未受到尊重,也沒有任何對話;後者是真正實踐民主的協商機制,讓激進派與保守派能夠協商出一套可行的規則,最終真正落實了廢除奴隸的歷史性改革。
由此可知,「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的運用,必須是兩造雙方都在對等的權力結構下,才能真正發揮民主協商的功能,否則,當這句話變成一種話術時,會讓我們以為其實享有了無限上綱的言論自由權,但實際上,很可能這當中會包含以仇恨、排外與漠視的底蘊,特別是部分有心人士,會透過此話術的操弄,來混淆關於自由的本質,扭曲民主精神的意涵。
而事實上,這句話其實不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而是是英國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她在出版于1906年的一本題為《伏爾泰之友》的書中引用了這句話,而這句話所引起的軒然大波,在下方連接的文章中,有清楚的描述,大家可以看一看。
總結來說,社會科學的邏輯裡,從來沒有一定正確的事,左派與右派、鷹派與鴿派、溫和與激進、都是放在天秤的兩端,彼此相互抗衡而相互依偎,但這是理論世界的美好。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看待更多的衝突與誤會,如何在看待每一個社會議題的背後,都能跳脫出對立的局面,不以選邊站的情況下,進行更多思想與做法上的調合,是社會科學的重責大任,也是知識份子的責任與挑戰。
如果,當我們大家都自詡為一個民主的公民,那麼關於言論自由的審度,以及觀看言論自由的角度,勢必都要經由更多層次的翻轉與解構,才能窺見名言背後的所要告訴世人們的意義,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先能夠仔細評斷名言本身的真實性,這也是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中,一個優秀公民應努力自學的功課。
但是,有趣的是,我們似乎只看見這句話的表層,但卻未思考說這句話的人其背後的脈絡為何?
試想兩個畫面。
第一個畫面:
一個小孩和一位媽媽出門買玩具,媽媽說你可以使用零用錢去買你想要的東西,小孩很興奮的挑了一個電動玩具,但是媽媽說電動玩具有害身心健康不能買,但你還可以說你想買甚麼,因為,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你有發言的權利。後來,在媽媽細心的引導下,小孩買了參考書回家。
請問,這位媽媽是否具備民主的精神?
第二個畫面(電影"林肯"裡的一個片段):
主張廢除奴隸制度的激進派聯邦眾議員史蒂文斯,主張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但卻與保守派的布萊爾,起了相當大的衝突,而林肯總統知道,如果雙方繼續僵持,不要說爭取黑人與白人平權,甚至連奴隸制度都很難廢除,因此,勢必要對保守派做出妥協,才能讓廢除奴隸制度可以優先通過,於是努力遊說史蒂文斯妥協,希望他改變說法,讓保守派可以投贊成票,後來,史蒂文斯說:「我不是主張人生而平等,但我贊成所有種族在『法律前』人人平等,就連你這個噁心的爬蟲類,都能享有在此殿堂上發言的資格,因為這是法律給予你的權利」。
請問,這段對話是否具備民主的精神?
兩相比較,看似都運用到了言論自由,但是,前者運用民主的話術,實際上是依據其想法來執行,小孩的想法並未受到尊重,也沒有任何對話;後者是真正實踐民主的協商機制,讓激進派與保守派能夠協商出一套可行的規則,最終真正落實了廢除奴隸的歷史性改革。
由此可知,「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的運用,必須是兩造雙方都在對等的權力結構下,才能真正發揮民主協商的功能,否則,當這句話變成一種話術時,會讓我們以為其實享有了無限上綱的言論自由權,但實際上,很可能這當中會包含以仇恨、排外與漠視的底蘊,特別是部分有心人士,會透過此話術的操弄,來混淆關於自由的本質,扭曲民主精神的意涵。
而事實上,這句話其實不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名言,而是是英國女作家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她在出版于1906年的一本題為《伏爾泰之友》的書中引用了這句話,而這句話所引起的軒然大波,在下方連接的文章中,有清楚的描述,大家可以看一看。
總結來說,社會科學的邏輯裡,從來沒有一定正確的事,左派與右派、鷹派與鴿派、溫和與激進、都是放在天秤的兩端,彼此相互抗衡而相互依偎,但這是理論世界的美好。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如何看待更多的衝突與誤會,如何在看待每一個社會議題的背後,都能跳脫出對立的局面,不以選邊站的情況下,進行更多思想與做法上的調合,是社會科學的重責大任,也是知識份子的責任與挑戰。
如果,當我們大家都自詡為一個民主的公民,那麼關於言論自由的審度,以及觀看言論自由的角度,勢必都要經由更多層次的翻轉與解構,才能窺見名言背後的所要告訴世人們的意義,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先能夠仔細評斷名言本身的真實性,這也是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中,一個優秀公民應努力自學的功課。
留言
張貼留言